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军校


数十载执教,与幸福同行

因为热爱,沿着一条路,可以走很远。因为同心,在这条路上的两个人,留下了相伴多年的足迹。

是爱人,也是战友,军校校园里,有这样一对对特别的身影。从站上讲台的那一刻起,他们就踏着和谐的奋进节拍,迈出了同频的人生步伐。

如流的时光里,他们用心血浇灌青春的花朵,换来满园桃李芬芳。多少次,在满怀深情的注视中,他们目送学员走向部队,踏上新的征程。

今天,让我们走进三对扎根教研岗位多年的夫妻教员,聆听他们的动人故事。

——编者

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教员蔡远文(左)、于小红合影。 图片由作者提供

比翼齐飞,共育英才

■谭安 王格格

柔和的灯光透过老榆树,在地面映下婆娑的影姿。树下,一对军人夫妻深情凝望……

2022年,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举办传颂“两弹一星”精神主题展演,《夫妻树》这个国防科研战线广为流传的浪漫故事被搬上舞台。其中,扮演主角的正是大学教员中比翼齐飞30多载的专家伉俪——蔡远文、于小红夫妇。

1983年,蔡远文、于小红考入国防科技大学自动控制系。蔡远文身颈修长,憨实而睿智。于小红长着一张鹅蛋脸,眼角嘴角总带笑。那时候学习压力很重,两个四川同乡时常一起做研究、讨论问题。

“他热爱航天、热衷科研,我特别钦佩他认真的劲头……”于小红说,这个同乡像兄长一样呵护着她前行。

4年后,他们又同时考上本校硕士研究生。相处时间久了,两颗年轻且执着追梦的心渐渐走到一起。读研期间为数不多几次外出,他们漫步橘子洲头,一起在草地上弹奏吉他。声声和弦,在紧张忙碌的学习生活中,留下了一段珍贵而美好的记忆。

研究生毕业后他们被双双分配至同一所军校,蔡远文来到测试发射教研室,于小红则担任军队指挥学专业教员。跨专业授课,于小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初次走上讲台前,于小红一个人偷偷跑去教室试讲,但刚一开口,就紧张得说话都变了音。蔡远文发现后,陪着于小红一同到教室,坐在学员座位上一遍遍听她试讲。每讲一个知识点,蔡远文都认真给出反馈。

“他一直鼓励我,这在我成为教员的路上是很关键的。”两个月后,于小红自信地走上讲台,娴熟生动的授课,让现场评课的几位老教员一致打出了高分。

其实,在蔡远文眼中,爱人于小红的字典里从来没有“放弃”二字。“她常和学员说,不要总想着改变风的方向,而应努力调整自己手中的帆,这让我在工作中很受触动。”

此后30年里,于小红和蔡远文奋斗在教研一线,为培育航天领域优秀人才倾尽全力。

灯火通明的指挥大厅里,于小红的发丝被汗水打湿,嘴唇也在不知不觉间被她咬成了青白色。

每年深冬,任职培训学员展开5天4夜的毕业演习。作为导师,于小红密切关注着学员的动态,以“衣不解甲”的姿态,始终守在学员身后。

有一年,因为缺少睡眠,任务快结束时于小红晕倒在现场。医护人员赶到后发现她的高低血压几乎持平,必须休息。然而没多久,于小红的身影又出现在了指挥大厅。远在外地的蔡远文打来电话,她只说已经没事,让他不用担心。

“那时候想着他要在身边多好。”于小红回忆道。许多话她都藏在了心里,只因她知道,蔡远文身上的担子更重。

当时,蔡远文正承担某装备的研制任务。实验室、工厂、发射场,常年奔波让他黝黑的面容更显坚毅。

“只要有机会,他还是会制造些小浪漫。”于小红说。有一年生日,蔡远文买了鲜花,让儿子送给她。这样的小事,算得上他们繁忙生活中的“快乐音符”和“幸福逗点”。

去年年初,学校的国防科技创新特区工作站正式获批运行,蔡远文在新的领域领命出征。于小红也奔忙在中级指挥军官教学改革一线。去年暑假,她穿行在朱日和等训练基地的风沙里,抓紧一切机会了解各军兵种指挥员对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年又一年,携手半生的起点仿佛就在昨日,说到幸福,两人各有见解。

“面对事业和家庭,要怀着感恩的心态去付出。我在你眼里可能不是最优秀的,但应该是最尽力的。”蔡远文认真地说。

“家庭和睦美满,事业相辅相成。人生路上,能够怀着同样的目标相伴而行,是一种莫大的幸福。”于小红深情回望。

时间沉淀誓言,也刻画着一对教员为国育才的圈圈年轮。新的篇章打开,这个浪漫故事仍在续写……

国防大学联合勤务学院教员崔俊(左)、陈建在训练间隙交流。 图片由作者提供

你追我赶,携手并进

■杨鑫鑫

电视里新年的钟声刚刚敲响,陈建和崔俊夫妻二人,几乎同时收到了各自学生许广生和房谋仕的拜年短信。

“他俩还是这么心有灵犀?”看着身旁的爱人,陈建笑着说。

“有其师必有其徒!”崔俊打趣道。

同为国防大学联合勤务学院教授,陈建在联合勤务管理系任教,崔俊则在军队审计系。虽然专业方向不同,他们带的学生被分在同一个学员队、同一间宿舍。

听说彼此的导师是夫妻,许广生和房谋仕课上课下都在较劲,想用自己的成绩比比谁的导师更厉害。这种“攀比”一直持续到毕业。3年前,他们的学位论文一同被评为“全军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在国防大学传为佳话。

这两位学员你追我赶的劲头,和他们的导师如出一辙。

陈建和崔俊相识在中南财经大学。彼时,他们是各自班里的团支部书记。从团组织工作到专业学习,再到未来憧憬,两人越谈越觉得志趣相投,爱情来得自然而热烈。

大学期间,他们坚定了共同的人生理想——投身军旅。和很多校园恋人一样,他们互相帮忙占座,在图书馆和自习室一待就是一整天,有时互相求教,有时为一道题争得难解难分。最终,二人都以优异成绩考上军校研究生,并在毕业后成为军队院校的教员。

谈到双军人的爱情,有人说是志同道合的情意相投,有人说是相互理解的惺惺相惜,还有人说是并肩战斗的同舟共济。而崔俊和陈建的爱情,更多的是建功立业中的“势均力敌”。

多年来,他们在单位各忙各的,在不同专业领域默默耕耘。回到家后,便会一起讨论教研方法,取长补短、更进一步。

2016年,崔俊受命筹划组建军队审计系。因为一心想要让学员入学就有教材可用,她就像盖房子,带着教员们一锹一锹打地基,一块一块添砖瓦,经过几个月加班加点,赶在开学前拿出了成熟的教材。

这些年,陈建经常向妻子请教编写教材的经验,崔俊也向丈夫学习在线课程的制作和运维方法。去年,在陈建的指导下,崔俊负责的微课被评为全军优质课程。

不满足于“军功章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他们在全力加速中你追我赶。由于出色的工作能力,这对知心爱人,常常也会成为“对手”。

陈建和崔俊同年毕业、同年入伍,每到评功评奖、调职调级,两人经常一同出现在推荐名单中。

2021年,崔俊主编的教材获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陈建完成的在线课程被评为全军军事职业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但这一年,他们不约而同把立功的机会让给了年轻教员。“荣誉只是激励,我们收获的是实实在在的成长。”崔俊说。

因为欣赏而尊重,因为理解而包容。多年来,这对夫妻教员在工作上并肩战斗、携手共进,在生活中相依相伴、彼此温暖。

崔俊常常感慨,“女性想在事业中做出一点成绩,需要承受与付出更多,丈夫的支持成就了现在的我”。2004年,女儿沁沁刚出生,崔俊的博士录取通知书也如期而至。“你安心去上学,家里有我!”陈建主动承担起全部家务。

在父母的影响下,女儿勤勉自立、自信好学。上大学前,沁沁在日记中写道:“在家里,他们只有一个孩子,在军校里,他们有成百上千个‘孩子’。虽然陪伴我的时间不多,但我为他们感到骄傲!”

2022年教师节,崔俊和陈建作为国防大学40名“中青年杰出专家”中的2位,一同登上“名师名家工程”人选颁奖典礼的领奖台。

台上,陈建、崔俊手捧鲜花相视而笑……

陆军步兵学院教员刘协权(左)、倪新华讨论教案。 图片由作者提供

千里相随,奔赴热爱

■杨光 陈玮靖

“你去哪儿,我就去哪儿。”听到妻子倪新华简单而爽利的回答,刘协权握紧了她的手。2018年,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城市,他们跨越千里赶赴江西南昌,奔向两人所热爱的讲台。

冬末春初,由北向南,沿途萧瑟的景象开始慢慢变得葱郁。想到近一年的心路历程,两位教员感慨万千。

2017年,因军队院校调整改革,刘协权和倪新华原先所在学校取消大部分基础课。一下子告别站了30余年的讲台,令两位夫妻教授寝食难安。

与此同时,夫妻俩发现陆军步兵学院正面临基础课教员短缺的困难。尽管还有几年就要退休,家庭基础也早已稳定下来,刘协权仍毫不犹豫做出决定——“哪里有讲台,我就去哪儿!”没有劝阻的话语,同为教员的倪新华能够深刻感受到丈夫的热爱。

载着简单的行装和珍贵的教学资料,他们就这样出发了。透过车窗,看着眼前一派生机盎然,夫妻俩谈论的话题很快从离家的惆怅,转向对新生活的憧憬。

你一言我一语,渐渐地,一份工作计划概要出现在他们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放下行囊的第二天,刘协权和倪新华就走进教室,从听课开始为学校的基础教学“把脉”。

从无到有,白手起家。刘协权、倪新华两人组建理化教研室,承担起5门课程的建设与教学组织实施工作。刘协权从事大学物理教学多年,倪新华则深耕基础力学。一个热爱教学,一个善于钻研;一个善于把深奥的理论讲通俗,一个喜欢把简单的问题研深入。

“物理物理,先悟其理。死记硬背不行,一定要把原理搞清楚。”这是刘协权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不夸张地说,我的目标是,让学员学会了一辈子都不会忘。”

在搞好教学的同时,倪新华教授大力开展研究工作。仅仅两年时间,一座军内一流的大学物理实验室和大学化学实验室拔地而起。在这里,她将力学性能与材料内部结构相结合,主持完成了很多科研项目。

“工作时有钻劲儿,但生活上她就是个‘迷糊的小公主’,我则是‘永远的少年’。”刘教授笑着说。

结婚30多年,夫妻俩从没红过脸、吵过架。“出门在外,我只管跟着就好。他会把事情都考虑好,细致到天气和乘车时间等。”倪新华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无论生活还是工作,两个人都是如此默契。30多年来,夫妻俩始终秉承着“教学的事比天大”的信条,坚持上课至少提前20分钟到教室,做好课前准备,用微笑迎接学员的到来。

刘协权的课件永远在变化。他会根据不同学员的学习基础和类型特点,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也会提前设想出很多方案,琢磨学员会哪里有疑问、该怎样解答。“坐下来磨课本时,我发自内心地感到快乐。一想到学员豁然开朗的样子,我就很幸福”。日复一日,刘教授把细节做到了极致,精益求精。

这种发自心底的热爱带来的驱动力,让他们对看似重复的讲授乐此不疲,甘之如饴。“我认为,这个职业最美妙的事情,就是听到那一声‘教员’。”即将面临退休,倪新华教授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

千里相随,5年时间,两位教员培养了一支27人的教学团队,理化教研室大学物理课程也被遴选为陆军精品建设课程培育对象。

“从毕业那天起,我的目标就是当一辈子教员。既然选择了,就要不断为之努力,为之奋斗。”望着那三尺讲台,刘协权坚定地说。


0101602600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