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开国中将

何德全.png

      何德全(1897年9月5日—1983年3月20日),湖南省长沙市人。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和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是中共七大代表,第四届湖南省政协副主席。1983年3月20日在北京逝世。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原名何正杰。1897年9月5日生于湖南省长沙县贤塘尾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3岁丧母,4岁被迫随姐姐沿街乞讨,后给地主当长工。迫于生计,1914年投湘军。1922年入湖南讲武堂学习,后任排长。北伐战争时在国民革命军第2军任连长。后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

红军及长征

1930年7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3军团第3师特务营连长、营长,第3师第10团团长,军团特务团团长,军团教导营连长,军团司令部管理科科长。1934年任红3军团第5师15团参谋长,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高虎脑战斗中,曾率1个营坚守阵地,抵御数倍于已之敌的轮番进攻,胜利完成阻击敌人、掩护主力转移的任务,获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授予的二等红星奖章。同年10月参加长征,任红4师12团、陕甘支队第2纵队第12大队参谋长。到陕北后,任红1军团第4师12团团长,第4师参谋长,军团教导营营长,军团随营学校校长。参加了直罗镇、东征、西征等战役。

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教导大队大队长、独立旅兼鲁西军区、第343旅参谋长、教导3旅兼鲁西军区参谋长。参加开辟和巩固鲁西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参与指挥樊坝、朱庄等战斗。1941年回延安,后任八路军第18兵站部部长。在大生产运动中,身先士卒,率领干部战士垦荒种田,自己曾种出46斤重的大南瓜,受到广大指战员的高度称赞。1943年冬,在延安大生产总结大会上,荣获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签署的“建立革命家务”奖状和陕甘宁边区政府授予的劳动模范称号,所领导的第18兵站部获生产竞赛红旗。

解放战争

抗战胜利后,他调离兵站部随军进入东北,任东北民主联军东满护路军司令员。1947年起任松江干部学校校长,东北军政大学第1团团长。东北解放后,随军南下进军中南,任中南军政大学湖南分校校长。

建国后及晚年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南军政大学副教育长,中南军区公安部队副司令员。1955年至1964年任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共七大代表,第四届湖南省政协副主席。1983年3月20日在北京逝世。


人物事迹


 


何部长做鞋

延安时期,何德全担任八路军十八兵站部部长。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一场轰轰烈 烈的大生产运动迅速在陕北地区展开。

何德全首先带领兵站部130多名干部、战士收集废钢铁打了300多件生产工具,他还特地为自己打了一把重4斤半的大锄头,每天天还没亮,就带着百余名干部、战士步行到延安郊外的七里铺披荆斩棘,垦荒生产。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劳动,开垦荒地900多亩。秋收时,收获小米78石,包谷30多石,土豆3500多公斤。用自己的双手解决了粮食问题。

何德全是兵站部的一把手,里里外外忙个不停,还利用业余时间刨了二分地种上南瓜豆角烟叶等。经过他精心培育,浇水施肥,第一年就获得了大丰收,一个24公斤重的大南瓜,一根二尺多长的豆角和一片九钱重的大烟叶,被选送到边区政府举办的大生产成就展览会展出,受到广大军民的赞誉。为此,他荣获了毛主席、朱德总司令亲自签发的“生产模范”称号。

何德全白天领导兵站垦荒生产,开展整风学习,晚上还利用时间将新兵换下来的破旧衣服洗干净后撕成布条,再用面糊糊打成本帮子,和夫人余伟一道在煤油灯下做布鞋,一直干到夜深人静。布鞋做好后,何德全穿上便衣拿着到延安市场上去卖,当时一双布鞋可卖到一斗小米的价钱,一年下来,夫妻俩攒得五担小米的钱,这些钱除用一点买做布鞋的辅料外,其余全部交公。当时,延安还流传着“何部长卖布鞋”的故事。  

劝儿孙务农

1949年8月长沙和平解放,何德全随军南下,到达长沙,被任命为中南军大湖南分校校长。他住在长沙市文艺路一所中学的简朴校舍内。

他惟一的亲生儿子何罗生从长沙县农村来到城里。儿子已29岁了,惟一的要求是垦求父亲给他安排个合适的工作,离开农村到城里落户。何德全抹去泪水,深情地说:“现在刚刚解放,百业待兴,找个合适的工作是不难。但农业生产也是工作,只是分工不同。你要听爸爸的话,在农村安心生产,建设美好家园……”何罗生遵照父亲的教悔,勤勤恳恳从事农业生产,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当上了农村支部书记,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多次受到当地政府的表彰。

后来,何德全的长孙何树根参加了人民解放军,在海军部队服役。他曾多次写信给爷爷,要爷爷给海军部队的老战友﹑老部下说个情,帮他解决提干的问题。何德全多次去信耐心开导孙儿,路要自己走,提干要靠自己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凭关系解决提干的事是坚决不能做的。1974年何树根从海军部队复员回来,想要爷爷出面给地方打个招呼,安排个适当工作。何德全硬是不肯,反而教育孙儿要服从组织分配,并说:“参加工作和回家种田只是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在农村广阔天地里,大可施展才华,大有用武之地……”

1997年,在人民解放军建军70周年前夕,有位记者来到何德全将军家———长沙县明月村,采访了将军76岁的长子何罗生和51岁的长孙。

当记者问:“何老是开国将军,一生对革命贡献那么大,职位那么高,怎么没有带你们进城里工作呢?”何罗生说:“父亲一生是这种脾气,没带一个亲朋好友进城,总是教育我们说,种田也是工作,只是分工不同。”何树根接着说:“我从部队退伍回来,想要爷爷出面讲句话,安排个工作,被他骂了一顿。”何罗生说:“解放后,爸爸常有机会回来,每次都要看看家乡的老人,看看周围的农田,一有空就自己挖土种菜。那时候,农业基础很差,他还多次拿出自己节约的津贴费帮生产队修建猪场,搞橘园呢!他总是给我们讲:要安心农业生产,农村是个广阔天地,是大有作为的,种田并不比在城里工作差。”  

一堂生动的课

1961年10月初的一天,正是阳光灿烂的收获季节,笔者陪同长沙晚报的女记者朱希伦去采访何德全将军。

何德全闻讯赶忙从菜地里回来,他身着一件补了几个补丁的旧军服,手里拿着一顶破了边的草帽,全身散发着泥土的芳香,脸上流着汗水。

在简朴的小会客厅里,朱记者请将军谈谈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事迹。何将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我这个人说不上什么勤俭,只不过吃、穿、用,我不大讲究。我穿衣服喜欢穿得干净、整齐,损坏不在乎,破了,只要补好就行。我身上穿的这件衣服是1955年发的战士服,已经补了十几个补丁了。近两年,本来可以领到三套夏装,我只要了一条裤子。公家发的将军制服也只是在节日里穿一穿……”将军从卧室里拿出了一套已经洗白了的旧军棉衣说:“这是1953年在广东时发的,虽然已经很破旧,但只要把它补好,还可以穿几年哩。”我们看到将军的卧室,床上铺的仍是部队发的白色床单,绿色被子叠得棱角分明,几乎同连队士兵一样。一顶用了多年的蚊帐,我们数了数共有补丁17处,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是难以相信!

朱记者又问:“何老,听说您很少买菜,都吃自己种的,是吗?”这下子可把何老的话匣子打开了:“菜还用买?自己种的还吃不完哩,今年我种的南瓜收了1200多斤,还种了些粮食,收获也不少,如麦子130斤,各种豆子60多斤,高粱120斤,另外,还收获干烟叶2斤多……”

这时将军夫人余伟上校插话说:“1956年春天,何老开荒种菜时,在草丛里发现几棵茶树,叶子已经焦黄,他细心培养,如今……”她指着窗外的四棵茶树说:“从此,我们可以吃到自己亲手做的茶叶了,每年能收四次,每次可收干茶叶三斤多。”

1961年10月17日长沙晚报头版发表了这次采访———《延安精神永放异彩》,报社编辑部还配发了一篇短评:《上了一堂生动的课》,对何德全将军勤俭清廉的事迹给予很高的评价,号召青年学习老一辈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战胜当前的困难。

也许有人会说,何德全堂堂将军,战功赫赫,在生活方面何必那么寒酸、吝啬。人们也许不知道,将军对自己和家人要求很严,从不乱花一分钱,但他把勤俭节约下来的钱都用在最有意义的事情上,一是支援家乡集体农业生产,每年他都要花一笔钱,帮助家乡购买粮种、化肥农药,修建集体猪场、搞橘子园等,二是支援农村贫困家庭子弟上学和烈士孤儿读书。他先后资助了11个孩子读书,他把爱深深地注入到了孩子们的心田。 


0101602600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