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 > 专题

    在那遥远的地方

    ——西宁联勤保障中心“孔雀蓝”的节日坚守

    ■解放军报记者  张磊峰  马嘉隆  通讯员  陆赛超 官国荣

    阖家团圆是中秋最美的镜头,万家灯火是国庆最好的礼赞。当中秋遇上国庆,双节同庆之际,仍有许多文职人员坚守自己的战位。无论是雪域高原、戈壁深处,还是崇山峻岭、远海大洋,他们将青春挥洒在每一个晨曦与黄昏。

    当我们偶然把目光投向祖国的西部边陲——

    戈壁的黄、雪山的白、国旗的红、迷彩的绿……这里有最热烈的奋斗。

    广袤天地间,淳朴可爱的官兵和文职人员携手同心,以滚烫的青春和热血,迎战前路险阻……这里也有最执着的坚守。

    ——编 者

    相思·天涯守望

    “今年又得让你一个人过节了”

    戈壁上的风吹散了云朵,皎洁的月光霎时铺满了工地上崎岖的石子路。西宁联勤保障中心某部文职人员、助理工程师石鸿太不禁抬头,痴痴地望着天上的一轮圆月。

    睡前绕着工地走一圈,是石鸿太工作多年养成的习惯。因受领任务,今年的中秋节,石鸿太又要一个人在外地过。

    “有点像连队查铺查哨,不看一下总有些不放心……”夜晚的工地静悄悄,石鸿太边走边和妻子通着电话。这些话,妻子听得耳朵都快长茧了,她问:“国庆假期你能不能回来?”

    对于分居两地的军队人员来说,夫妻间最揪心的话题之一莫过于过节探亲了。节前受领了重要任务,那过节能不能回家?明明知道答案,但还是会问;明明不想说,可总要作出取舍和选择。而夫妻间最大的默契,也是在一个个“回不回家”的问号中逐渐磨合出来:她支持你的事业,你理解她的抱怨。

    妻子何尝不知道,石鸿太是这片工地上唯一的建设方代表,实在走不开也不能走。妻子又何尝不支持石鸿太,结婚多年,石鸿太回家的日子屈指可数,她独自操持家里家外,就算再难,也不过是在电话里埋怨两句。

    今年,已经是石鸿太守在戈壁的第4个年头,与滚滚黄沙相伴,让他从一脸稚嫩的“小石”变成皮肤粗糙的“石工”。

    4年前,石鸿太放弃稳定优越的工作,报考军队文职,入职不久,便和战友们一起奔赴戈壁,参与某重要建设项目。向记者讲述这段经历时,石鸿太骄傲地指着荒山脚下开辟出的训练场说:“刚到这里,水、电、路都没有,可我们硬是干出来了!”

    开朗乐观背后,是一次次苦中作乐,一次次苦中进取。作为重点工程之一,这个建设项目时间紧、任务重,丝毫没给石鸿太和战友们留出适应时间。野外生活条件艰苦,白天风吹日晒,午休时帐篷里热得像蒸笼,晚上又气温骤降,裹上两层被子都会被冻醒。

    随着项目施工开山平地,随着项目设施从无到有,石鸿太全身心投入。当看到项目开始为练兵备战作出重要贡献,他激动万分,攥紧拳头连说“值”:“咱们苦吃得值!夜熬得值!心操得值!”

    接了几回“烫手山芋”,当了几次“热锅上的蚂蚁”,在摔打磨砺中,石鸿太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逐渐独当一面。如今的石鸿太,负责多个项目任务,每个项目都在按计划有序推进。责任越大,越要考虑更多,难有机会回家。佳节临近,他只能在电话里听一听妻子的唠叨,诉一诉自己的衷肠。

    二人的通话还是以甜蜜收尾。隔空亲吻了一下妻子,挂断电话,石鸿太刚好把工地绕完。他抬头望月,咫尺天涯,千里守望,心里涌动着一股坚定又磅礴的力量。

    左图:某仓库文职人员进行油料收发作业;右图:某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文职人员进行野外侦检作业。

    成长·千里同行

    “我们得给孩子当个好榜样”

    十几年相伴相守的黄亮和王静,今年少见地不能在中秋夜一起吃团圆饭。

    在西宁联勤保障中心某仓库,黄亮和王静是一对令人称羡的“孔雀蓝”夫妻——这里的已婚官兵大多两地分居,而他俩从大学时就相识相爱,毕业后一起工作,2021年双双通过考试成为军队文职人员,成为一段佳话。

    2个月前,黄亮接到通知外出参加培训。王静留守单位,一人身兼数职,还要照顾家庭。

    培训时间不算短,年底才能结束,黄亮出发前也犹豫过。多年的相濡以沫,王静很快察觉到了丈夫的顾虑。“你放心去,我如果实在忙不过来,就把女儿交给咱妈照顾……”

    以往,夫妻俩虽然也常常早出晚归,但互相支持,总能挤出时间陪伴孩子。“孩子成长得很快,我们也要不断进步,给她当好榜样,让她学会坚强独立。”夫妻俩都知道,既然选择了文职人员这个身份,今后的责任就不仅是为人父母,也要担得起身上的“戎装”。

    给黄亮送行那天,一家人在火车站告别,王静想说些什么,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倒是懂事的女儿说:“爸爸你去吧,我会按时完成作业,听妈妈和奶奶的话。”黄亮转身上车后,女儿把头埋在王静肩上,小声说:“我从来没和爸爸分开这么久。”

    回到单位,王静一头扎进工作,除了一直负责的油料业务外,还主动承担被装收发任务。面对新领域,她从头学起,分析各项数据,反复沟通协调,梳理重点难点,不断优化完善工作流程,把战储被装管理得井井有条。

    工作之余,有战友问王静,以前工作条件那么好,为啥要跑到大西北吃苦。王静说,人生总要有些奔头。

    千里之外,正在加钢淬火的黄亮,和妻子有着共同的追求。培训期间,他们的训练和课程从早上6点半排到晚上11点,作为队伍里年龄最大的人,黄亮拼着一口气不输给年轻人。1个多月下来,他的油料化验等专业课目和体能训练课目成绩明显提高,在多次测试中综合成绩排名前列。

    这天,黄亮忙里偷闲,利用休息时间和妻子视频。透过屏幕,王静发现丈夫又黑了不少,二人开着玩笑,眼里满是笑意。今年中秋节,他们相隔千里,虽不能牵手,但精神同行,何尝不是另一种浪漫。

    左图:某工程代建办文职人员进行测量作业;右图:某野战医疗所文职人员为边防官兵进行医疗巡诊。

    惦念·心系边关

    “很骄傲能为官兵做点事儿”

    一天的巡诊结束,夜色悄然降临。

    山路上一片寂静,只有汽车引擎低沉的轰鸣。车里,西宁联勤保障中心某野战医疗所文职人员汉英打了个哈欠。来到高原8个月了,这样白天黑夜连轴转、全身心投入巡诊任务已经成为常态,她难免有些疲惫。

    时值秋季,但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已寒意袭人,官兵上呼吸道感染病症逐渐增多。医疗所要赶在国庆节前的窗口期,把周边驻训点位再走一遍,不然,越来越冷的天气将更不利于官兵伤病恢复。

    车轮碾过地面的坑洼,陡然加强的颠簸驱散了汉英的困意,她回头看了一眼,大家没什么反应。“都习惯了。”汉英轻声感慨。

    2012年汉英入职部队医院,2019年加入军队文职人员队伍。上高原、赴野外、进演训场……外出驻训这几个月,和十几年的从医生涯相比不算长,却有太多需要尽快适应的地方。她还清晰记得,刚踏上这片土地,高原反应就给了她一个“下马威”。前往驻地的路上,她头痛欲裂,时不时用笔盖顶着太阳穴,想以外部疼痛抵消一些脑袋里的裂痛感。

    相比环境的考验,汉英更难忘的,是坚守在这里的人。

    生病需要住院,先问“什么时候能康复归队”;受了伤,第一反应是“会不会影响训练”……类似的故事,汉英在高原见证了很多。一个个打动人心的故事背后,是官兵们朴实却炽烈的真情。

    一次巡诊,汉英在边防连队看到了一双手,黝黑、粗糙、皲裂,十指末端都有裂口,完全不像一个年轻人的手。这双手的主人叫赵志康,是一名炊事员。每一次洗菜、颠勺时手上的裂口都会隐隐作痛,但他从来没有抱怨。为小赵诊治后,汉英常惦记着他的情况,不时进行随访。

    作为一线医护人员,汉英坚持与官兵同行。战火弥漫的演训场上,她嗅着空气中的硝烟味,时刻准备提供专业卫勤保障;沙尘滚滚的巡逻路上,她坚持与官兵一起,用脚步丈量边防每一个角落……被任命为医疗分队队长时,汉英还未从高原反应和水土不服症状中恢复。即便身体不适,但汉英从未缺席外出巡诊,有时接诊时全身冒虚汗,仍咬牙坚持。在她看来,能为高原官兵守护健康,能帮基层军医和卫生员提高临床技能,能在服务练兵备战的强军事业中留下自己的平凡一笔,她感到很骄傲。

    有时,就算忙了一天身心俱疲,汉英晚上偶尔还是会失眠。万籁俱寂时,望着窗外月光如水,汉英总会不知不觉将心思分成两份,一份“飞”到老家,牵挂着一家老小,一份则留在巡诊点位,脑海中不断闪现白天诊治过的官兵,想着他们什么时候能康复,还有谁需要长期随访。

    月落星沉,晨光熹微,又是新的一天。踏着朝阳,汉英开始了例行查房。与往日不同,中秋时节,汉英又多了一项工作——根据之前了解的饮食习惯,把不同口味的月饼放到住院官兵的床头。在异乡、在战位,与各地战友共度佳节,汉英心头别有一番滋味:“在高原,有一种团圆叫守望。”

    上图:某野战医疗所文职人员行进在巡诊路上。

    摄影:赵其满、张永龙、陆赛超、刘 涛、付伟程

    制图:黄美源


0101602600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