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 > 专题

探寻高质量发展的“幸福密码”

——从浙江省加快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看努力实现人民幸福安康

■解放军报记者 梁金凤 孙炜航

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浙江省启动“千万工程”20年来,村美人和共富成为浙江乡村最动人的画面。图为淳安县屏门乡屏前村村民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淳安竹马”。新华社记者  徐  昱摄

4月,之江大地,山水明秀。浙江省嘉兴市南湖湖心岛,一艘飞檐斗角的画舫静泊秀水之上。1921年,这艘红船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悄然启航,为中国革命和民族复兴犁开新的航道。

如今,红船启航地扛起共同富裕“开路先锋”的大旗。2021年,因在全国具有代表性的面积、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状况等基础和优势,浙江省率先探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新路,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2023年3月5日,习主席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促进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基础性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牢牢记在心上、时时抓在手上,确保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依托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浙江省以高质量发展为指引,向着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的目标奋力前行,努力实现人民幸福安康。俯瞰神州大地,一幅生活富裕、精神富足的和美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兜牢“稳就业”底线

“共富工坊”铺就致富路

走进浙江省平阳县腾蛟镇“共富工坊”的包装车间,10余名来自周边乡村的村民正在贴标分装、打包封箱。在家门口就业,村民们每月增收超过千元。

“1个本地龙头企业+5个闲置劳动力+N个共建部门”,“共富工坊”帮扶架构努力实现“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低收入农户在“家门口”就业的同时,“共富工坊”还能降低企业生产用工用地成本,助力乡镇产业发展。

2022年11月,浙江省印发《关于强化党建引领推进“共富工坊”建设的指导意见》,“共富工坊”开启蓬勃发展、遍地开花的新阶段。截至今年3月,全省“共富工坊”累计吸纳村民就业27.8万人,人均月增收2600元左右。

助力农民就业增收,事关农民安居乐业和农村和谐稳定,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创新收入分配机制,带动农户参与乡村产业发展,10年来实现农民收入翻一番。

“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保障人民幸福安康,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新年伊始,“就业春风”如约吹拂大江南北。今年一季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11部门联合开展“2023年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专项服务活动,集中帮扶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劳动者就业创业。

在“两山”理论发源地安吉县,来自国内外20所知名高校的学生代表持校旗登上舞台,首届“两山杯”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新创意创业大赛正式启动。下一步,大学生们将通过初赛、复赛、决赛近6个月的激烈角逐,展开一场乡村振兴领域青年人才的竞技比拼,为推动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创业提供有益探索,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创新借鉴。

在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残疾人专管员姚玉洁有了新身份——残疾人就业辅导员,专门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咨询、就业辅导和就业服务。湖州市残联副理事长李耿翀介绍,包括姚玉洁在内,湖州市设立首批120位残疾人就业辅导员,4月初全部上岗,依据专业特长、行业类型等匹配服务对象。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提出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春风行动”顺利收官,但面向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重点群体的专场就业招聘会没有“落幕”。“春风”,将吹遍四季。

守护“一老一幼”美好生活

“幸福食堂”织密保障网

“凭身份证充值‘幸福卡’,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可享受消费折扣……”近日,位于舟山市普陀区沈家门街道的“幸福食堂”开门营业,附近社区老年人持“幸福卡”便可享受相关优惠。

今年,普陀区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等形式,推广普及“幸福食堂”,面向老年人提供公共服务,同时加快推进幼儿园新建扩建,努力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育。

“一老一幼”,牵动亿万家庭,关乎人民福祉。让“老年人老有所养、生活幸福、健康长寿”,“孩子们成长得更好”,是全社会的共同愿望。

近年来,我国以“一老一幼”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明显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社区养老服务基本覆盖城市社区和半数以上农村社区。2020年至2022年,我国持续开展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累计新增托位20万个。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养老服务保障。“建议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养老托育服务。”今年全国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提议,通过土地、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普惠养老托育服务供给。

4月16日,浙江省举行“十佳养老护理员”颁奖仪式,3名“功勋养老护理员”和10名“十佳养老护理员”上台接受表彰。

养老护理员是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基本生活照顾和医疗支持的专业人员。随着“银发时代”的到来,社会对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加,养老护理员已成为养老服务事业中的关键力量。

此次受到表彰的养老护理员,是浙江省2.2万名持证养老护理员中的佼佼者,7人有医学专业背景,9人具有本科或研究生学历,多人在国家级比赛中斩获大奖。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从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到部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从建设健康中国到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一项项重大举措接连落地,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

“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描绘出一幅幅民生新图景。随着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的出台,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文化惠民”万紫千红

“浙里文化圈”点亮新生活

最近,家住丽水市缙云县五云街道西桥社区的文艺爱好者王女士,晚饭后有了“固定节目”——步行前往附近文化广场,参加婺剧爱好者共同举办的演出活动。“只要登录‘浙里文化圈’小程序,就能查看附近的文化活动场所,出门15分钟到目的地,真方便!”

绿道健身、婺剧演唱、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缙云县全面推进“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建设,城乡居民走出家门,在15分钟的步行距离内,就可以到达公益性文化场馆和公共文化空间。

2021年,《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印发,提出推进“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全面覆盖,充分利用城市“金角银边”等“微空间”,丰富便民服务和公共文化供给。

近年来,全国各地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围绕制度建设、公共文化空间、全民艺术普及、全民阅读、乡村文化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与社会化等多领域,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人民群众精神世界。

走进杭州市余杭区紫荆村“非遗工坊”,竹笛主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随处可见。村民和游客纷纷走进文化礼堂观看竹笛特色演出,在竹笛展示馆了解当地竹产业发展史,在田园风貌区欣赏万亩竹林秀丽景观。

放眼全国,2500余家“非遗工坊”不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家风家训、乡规村约相关的非遗项目为培育良好的民风习俗、丰厚社区文化积淀发挥了重要作用,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文化小康”带来的幸福感。

文化也是民生,文化事业也是民生事业。免费开放各级公共文化场馆,持续推进全民阅读活动,戏曲进乡村,完善乡村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基础设施……遍地开花的文化惠民实事,传递出实实在在的民生温度。

如今,行走在浙江的农村,时常可见当地农民用画笔描绘乡村的美景,在田间地头舞蹈歌唱。农民画家、乡村诗人、村嫂摄影队员,成为他们的新“名片”。浙江省着力打造“文艺之家”志愿服务品牌,一支支“文艺轻骑兵”将高品质的精神文化服务送到城乡的各个角落。


0101602600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