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美画卷中的人民情怀
■周惠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美术工作者将人民作为描绘对象和接受主体,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现实主义精神观照时代,以浪漫主义情怀聚焦主题,运用丰富的艺术语言,怀抱炽热的思想感情,创作了众多人民性和艺术性相融合、观赏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精品佳作。这些为时代放歌、为人民抒怀的壮美画卷,彰显了美术工作者的文化担当和历史责任感。
国画《人民和总理》——
心心相印、命运与共的深情
《人民和总理》(国画) 周思聪作 中国美术馆收藏
1966年3月8日,河北邢台发生大地震,道路断裂,河堤溃决,房屋坍塌,百姓生命财产安全遭遇重大威胁。周恩来总理心系人民,冒着余震,第一时间赶到灾区了解灾情、慰问受灾群众。他挥动手臂向群众高呼:“党中央和政府非常关心你们,毛主席让我来看望大家,慰问大家……大家一定要团结起来。团结就是力量!老年人家里没有人,我们要照顾他们;娃娃没有人带,我们要帮着带。”周总理的讲话,极大地鼓舞了灾区群众战胜灾害的信心。
1979年,河北籍画家周思聪根据周总理三赴邢台指挥救灾工作的感人事迹,倾情创作了国画《人民和总理》(纵151厘米、横217厘米,现收藏于中国美术馆)。周思聪是北京画院一级美术师,早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师从李可染、蒋兆和、叶浅予等名家,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画家吴冠中评价她:“是个真正的艺术家,她的艺术和人品在中国都是一流的。”
为了创作好《人民和总理》这幅作品,周思聪在1978年专门赴邢台收集素材,采访当地老乡,积累了大量速写。她在掌握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基础上,怀着对周总理的无限崇敬和爱戴,以总理与灾区人民心心相印、命运与共的情感为主线,艺术再现了总理离开灾区、老百姓拥向总理那一刻肃穆而又动人的场景。
《人民和总理》的人物群像塑造中,总理与群众融为一体,他身穿中山装,面容清癯,神情凝重地搀扶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妇人双臂,倾听、抚慰、关怀,眼神中充满关切和不舍。周边围聚起许多乡亲,有年迈的老人、怀抱婴孩的妇女、青壮年和儿童。他们望着总理,一起在聆听他的话语。
整幅作品结构谨严,虚实相生,人物生动,水墨淋漓。画家运用倒金字塔式的三角形构图和强烈的虚实对比,将观众的视线和注意力,集中在画面左侧总理和老妇人交谈的情节上(位于画面黄金分割位置),右侧大面积地表现灾区群众簇拥在一起,面向总理;同时,将左下前景的防震棚和房屋倒塌的断壁残垣,处理为三角形留白,后景人物造型以单线白描手法进行虚化,不仅使画面显得充实丰盈又毫无拥塞之感,而且突出了主体人物的精神风貌和作品的深刻主题,充分展示出画家的整体把控能力。画面右上方,直接引用了当年一位老乡的话语,题写着:“俺们舍不得总理走。他说‘重建家园后,再来看你们’。如今灾区变成了新村,俺们大伙等啊盼啊,就盼着那一天……”这些内容从人文高度表达了灾区人民的心声,赋予作品质朴感人的人道主义情怀。
《人民和总理》情感真挚,人物形象真实细腻,神情刻画惟妙惟肖,用墨浓淡相宜,枯润相济,白描勾线、皴擦泼墨,酣畅淋漓,写实造型和传统笔墨技法水乳交融,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作品问世后感动了无数观众,受到美术界广泛关注。在1979年第五届全国美展中,这幅作品获得了中国画金奖,被誉为新时期现实主义绘画的里程碑式作品。
油画《地道战》——
全民抗战的艺术缩影
《地道战》(油画) 罗工柳作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
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英勇智慧的冀中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发明了一种有效的战斗方式——地道战。关于地道战,聂荣臻元帅曾经自豪地指出:“神出鬼没、出奇制胜的地道战,是华北人民保家卫国,开展游击战争,在平原地带战胜顽敌的伟大创举。”“地道战”一词,因此淬炼为中华儿女勠力同心、以弱胜强的精神象征和共同记忆。
1951年,著名画家罗工柳根据冀中军民利用地道战打击日寇的传奇故事,以饱满的政治激情、娴熟的艺术手法,创作了油画《地道战》(纵140厘米、横170厘米,现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热情讴歌“全民皆兵,全民抗战”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诚如他自己所说:“我想表现我们的民族在最困难的时候能战胜敌人,表现中华民族顽强的战斗精神和他们的智慧。”
罗工柳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抗战初期,他就曾以木刻刀和画笔为武器投身民族解放斗争。《地道战》创作之初,他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凭借战争年代的亲身经历和体验设计了多幅草稿,最后在当年参加过地道战的民兵指导下,又对作品进行了反复修改。因此,他后来深有感触地表示,美术创作如果不真正深入生活,是不可能画出站得住脚、充满历史瞬间真实感的作品,“是老百姓教了我才画出了《地道战》”。
油画《地道战》没有刻意渲染、表现战争的残酷,而是以高度概括的艺术样式,塑造了八个人物准备战斗的瞬间动态,精彩演绎了一出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的经典“舞台剧”。画家将整个画面的场景设置在狭小、晦暗的空间——一间普通的牲口棚内,运用虚实、明暗等艺术手段,通过人物向上、向外的体态动作和视觉方向,拓展了画面的有限空间。画面中心,借鉴舞台上“中间亮、四周暗”的追光手法,突出手持驳壳枪站立的女指挥员英姿飒爽的形象。她身旁的女民兵从地道内探出身体,神情专注。画面左上角,登梯上屋顶又回身观望的青年男子,与下面仰头向上递送手榴弹的民兵,形成上下互动。画面最右方,一位青年男子正手持步枪通过瞭望孔观察外界敌情,警觉而干练;除递手榴弹的人物外,其他人物的目光、视线一致朝向画面右方,生动展现出静谧环境下紧张严峻的战斗氛围。
整幅作品用色深沉,却又呈现出柔和的暖色调,天窗投射的光线以及女子身着的红衣,洋溢着温暖的感觉,渲染出光明和必胜的意志。画家在写实中求神韵,在有限中寻无限,将西方油画的写实同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写意巧妙融合,完美地凸显了具有时代特点和个人色彩的艺术风格,奠定了作品在中国当代油画史上的重要地位。
油画《地道战》以小见大,通过场景叙事、抒情咏叹的视觉再现,不仅还原了生动、典型的历史真实,而且表达了人们内心的历史记忆和家国情感。它的成功创作启示我们:画家必须深入生活,反映时代,对表现题材拥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艺术作品源于生活,艺术工作者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和人民保持深厚、密切的联系。
工笔画《为了人民》——
白衣执甲的精神风采
《为了人民》(工笔画) 郭海荣、范向辉、于理、王亚非、李玉旺作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全国各地的医务工作者紧急驰援湖北。其中,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闻令而动、勇挑重担、敢打硬仗,充分体现了人民子弟兵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赤胆忠诚和不惧困难、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
在同新冠肺炎疫情的殊死较量中,军地美术工作者也纷纷用画笔记录了医务工作者白衣逆行、为国执甲的英雄壮举,以及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郭海荣、范向辉、于理、王亚非、李玉旺5位画家,围绕军队医疗队支援湖北、奔赴武汉抗击疫情这一重大题材,发掘主题、收集素材、反复研讨,用心感受抗击疫情一线医疗队员的工作、生活状态,将所思所想倾注笔端,历时半年、数易其稿,创作完成了工笔画《为了人民》(纵250厘米、横450厘米,现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深情表达了对战斗在抗疫一线官兵的崇高敬意,彰显出美术工作者的情怀信仰和责任担当。
《为了人民》采用源于生活的抗疫事迹,选取出征、抗疫、凯旋等片段,组织构架画面的具体情节,通过闻令驰援、旗帜飘扬、抢救患者、研讨病情、治愈出院、依依道别等内容,以电影“蒙太奇”的表现手法,将多个镜头和不同场景巧妙组合在同一空间。在鲜红旗帜的引领下,描绘了军队医疗队队员匆忙的脚步、坚定的神情、紧张的救治、庄重的军礼,工笔重彩地再现了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逆行出征、抗击疫情的感人形象和情系人民、胸怀大爱的英雄品质。
在疫情最严峻、最紧张的时刻,画作《为了人民》的创作团队以人民军队来自人民、根植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创作导向,生动讲述了军队医务工作者视疫情为命令,以生命赴使命,支援地方抗疫的感人故事,为当代军人画像、立传,为中国梦、强军梦熔铸精神力量。
《为了人民》是伟大抗疫精神的生动注脚。2020年9月23日,央视一套在播出抗疫特别节目《致敬!时代楷模抗疫英雄》时,这幅作品被作为背景画面亮相荧屏。同年12月,该作品入藏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2021年6月,《为了人民》在《解放军报》“第九届长征文艺奖”评选中,荣获美术类作品奖,其恢宏壮阔、荡气回肠的叙事表达、艺术表现和精神提炼,感动了众多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