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文艺——
筑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
■陈 曦 李欣媛
习主席关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将优秀传统文化擢升至“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的崭新高度,视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宝贵思想源头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精神力量。从战火硝烟中孕育而生的军事文艺,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中国文艺的重镇,在反映我党我军光辉历史、展现军营生活、彰显官兵精神风貌、提升部队战斗力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进入新时代,繁荣发展军事文艺的使命任务愈发艰巨,相应地,对军队文艺工作者职业操守和道德修养等方面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充分发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的作用便显得至关重要。我军文艺战士要积极从那些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民族文化宝库中汲取营养,认真领悟、深入研究,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
千百年来,爱国主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富强不懈奋斗。立足于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去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的参天大树,理应成为文艺战士进行人格建设的要义。自古以来,爱国主义一直是文学书写的重要母题,也是中国传统文学一以贯之的言说话语。历史上甚至出现了终其一生不断抒写爱国主题的诗人,比如南宋著名诗人陆游。钱钟书在其《宋诗选注》一书中盛赞陆游道:“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他看到一幅画马,碰见几朵鲜花,听了一声雁唳,喝几杯酒,写几行草书,都会惹起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陆游直至辞世前仍心系平定中原、光复失地的大业。拳拳爱国之心,自少至老历久不渝。“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他在临终时写下的《示儿》一诗感人肺腑,历久弥新,散发着穿越时空的精神光芒,深受部队官兵喜爱。诗中真挚饱满的爱国热忱,滋养了一代又一代部队官兵爱军精武、履职尽责的使命意识,激励鼓舞了他们勇猛顽强、敢打敢拼的战斗意志。
郭必勖与冯济泉选释的《历代爱国诗词》、靳极苍著的《中华爱国诗词详解》、周振甫编注的《一百首爱国诗词》等书收录了从古至今颇具代表性的爱国主义诗词。据笔者统计,军事题材的爱国主义作品在以上选本中所占篇幅均超过50%,有的比例甚至高达73%。作为古人爱国主义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军旅诗词的地位不容忽视。屈原、曹植、鲍照、李白、王昌龄、王维、岳飞、陆游、辛弃疾、林则徐等,均以其军事题材作品的写作登上了他们所处时代爱国主义文学创作的高峰。中国军人身上诸如忠诚报国、血性阳刚、牺牲奉献等高尚品质,在爱国诗人笔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黄金装战马,白羽集神兵”……诗词中的军人横戈跃马,以摧枯拉朽的气概和狂放劲健的姿态一往无前地走向战场,争先恐后地杀敌立功,忠心赤胆,报国心切!“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诗词中的军人以从军为荣,精武强能,蔑视困难,纵横疆场,威慑敌胆!“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词中的军人不惧个人安危,成就民族伟业,刚烈不屈,义薄云天,勇于献身,至死不渝!
纵观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文艺史,军事文艺一直占据着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地,标示着爱国志士的精神高度。军队的文艺工作者们应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扎根传统文化的富矿,做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自觉汲取其中蕴含的丰沛思想精髓与厚重文化内涵,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打造更多官兵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为培养“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筑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有“崇仁爱、重民本”的思想理念。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是沟通个人与他者的情感纽带,也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孟子则进一步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出了仁政与民本思想,将“仁”由个人修养层面上升到国家治理的高度。由此,孔子“仁”的思想真正从“亲亲”出发而达到了“爱民”的崭新境界。这些思想因其蕴含了人类最普遍的价值情感以及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对中国古代的文艺创作影响深远,心系黎庶、关爱百姓的作家也因而代代涌现、绵延不绝。
杜甫堪称儒家忧国忧民思想的光辉典范。他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深挚情怀,写下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诗篇。“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他为人民的苦难而焦思,为国家命运而忧虞。在脍炙人口的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推己及人,愿以个人牺牲来换取天下寒士的欢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作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杜甫之所以能够到达如此高的人生境界,很大程度上因其有一颗仁爱之心,并将仁爱精神作为行为准则终生践行。儒家提倡的仁者爱人的博大胸襟,通过他的诗作,得到了最生动的书写、最广泛的传播。顺应人民心意、反映人民关切,为人民创作、为人民代言,这是杜甫的名篇佳作能够传之后世、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对于军队文艺工作者来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最根本的便是要积极投身火热军营生活之中,从中汲取创作灵感、挖掘鲜活素材、提炼艺术主题,与广大官兵同心同力、同频共振。唯有如此,才能创作出具有广泛影响力、长久生命力的艺术精品。
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古便有“尚和合”的思想理念。“和”“和合”“太和”等意蕴相通的价值理念,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文化典籍中就已出现,如《尚书》的“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论语》的“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周易》的“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等。从传统文化出发,挖掘并阐释“和”所蕴含的丰富思想,对于军队文艺工作者的思想人格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著名学者汤一介在其《论普遍和谐》一文中将儒家和谐观的内涵归纳为“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4个方面。其中“人与人的和谐”,落实到军队文化建设层面,就是全军上下团结一致,同心同德。“武经七书”之一的《尉缭子》写道:“一人之兵,如狼如虎,如风如雨,如雷如霆,震震冥冥,天下皆惊。”能够做到上下团结、万众一心的军队,作战时才会勇如猛虎,疾如雷电,威震天下。
习主席在中央军委基层建设会议上强调:“要深入开展尊干爱兵、兵兵友爱活动,培养官兵甘苦与共、生死与共的革命情谊,巩固和发展团结、友爱、和谐、纯洁的内部关系。”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军队,既离不开铸魂育人、优良作风的培育,也离不开良好、纯正的军内关系的建设。军队文艺工作者要积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精华,大力表现强军兴军征程上我军官兵促进团结、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以推动构建军队“团结、友爱、和谐、纯洁的内部关系”。对此,军队文艺工作者应该深入体察、准确把握我军官兵的战斗文化心理,反映好“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的精神风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军事文艺应当筑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唯有把准命脉,找到源泉,扎好根基,才能传承好、发扬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才能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