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红色基因


胜负之征,精神先见。

一百年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接力奋斗,形成了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伟大精神,共同组成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贯穿于改天换地的壮阔征程,熔铸于惊天动地的英雄伟业,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值此之际,解放军报微信“熄灯号”特别推出“四史微讲堂•学习六中全会精神”栏目,讲述红色经典,弘扬先辈精神。

“倾听经典故事 追寻红色记忆”系列之二百七十

为了和平,勇士一去不回头(中)

■解放军报记者 杨悦 通讯员 崔鹏

英雄儿女,血染战旗

1964年,当《英雄儿女》在全国上映,《英雄赞歌》唱遍大江南北时,志愿军将士们的出征之地安东还没有改名为丹东。

告别战场的硝烟,志愿军战士谢长平留在了这座城市。《英雄儿女》上映后,他时常会带着孩子一同重温,借影片回忆那段烽火岁月——

志愿军官兵涉过冰雪封盖的河流,迎着漫天的枪炮火光,越过战友倒下的身躯。一把把激昂士气的军号吹得敌人胆寒,一面面布满弹孔的战旗在阵地飘扬。

87岁的谢长平至今珍藏着从朝鲜战场带回的搪瓷茶缸。或许,他珍藏的是茶缸上那个志愿军官兵共同的名字——“最可爱的人”。这是祖国人民对290万志愿军英雄儿女最亲切的呼唤。

1951年4月,人民日报刊发魏巍的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人们记住了松骨峰那场战斗——“飞机掷下的汽油弹,把他们身上烧着了火……他们把枪一摔,身上、帽子上冒着火苗向敌人扑去……”

阵地上的火光与血色,被画家孙立新定格在名为《激战松骨峰》的油画中。走进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站在这幅油画前,记者仿佛真的闻到那片战场上的硝烟与血腥,见到魏巍笔下那抱住敌人的腰、卡住敌人的脖子、紧握着手榴弹的每一名战士。

人们从魏巍的记录中认识了这些英勇的灵魂。“最可爱的人”,从此成为志愿军官兵最响亮的称号。

许许多多平凡的战士燃烧热血和生命,在朝鲜战场书写下一个个战斗奇迹。

人们无法忘记冰雪封冻的长津湖——1950年11月28日,125名志愿军官兵穿着单衣,俯卧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战壕中,保持着战斗姿势壮烈牺牲。

人们无法忘记炮火连天的上甘岭——1952年10月20日,21岁的黄继光在这片枪林弹雨中冲上去,用胸膛堵住敌人正在射击的枪眼。

卫生员王清珍仍记得为黄继光整理遗体时的场景:“他的血流干了,粘在衣服上面,后面的脊椎被打穿了。”

1952年9月,第9兵团从朝鲜回国,司令员宋时轮在鸭绿江边驻足静立,向着长津湖的方向深深鞠躬,起身时已泪流满面。

1958年3月,志愿军撤离朝鲜前夕,黄继光的弟弟黄继恕专程来到上甘岭597.9高地,将一抔浸染了哥哥鲜血的泥土带回家乡。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共有197653名中华儿女在那片开满金达莱花的异国土地上献出生命。他们不愧为祖国的英雄儿女,不愧为世界和平的卫士,不愧被称为“最可爱的人”。

(本文选自《解放军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系列专版,略有删减;该专版通过实地踏访红色地标等方式,回溯这些伟大精神产生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感悟精神伟力、传承红色血脉、担当历史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

0101602600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