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军旅文化

看到历史与现实交叠,会是怎样一种感受?近日,电视剧《觉醒年代》的主创人员来到北京大学红楼,参观“光辉伟业 红色序章——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展,重温那段值得永远铭记的峥嵘岁月。

该剧首次全景式展现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时代风云和历史画卷。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北大红楼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剧中最重要的一个戏剧场景。

“真的一模一样。”这是主创人员踏入北大红楼,说得最多的话。

导演张永新介绍道,为了让观众看到最真实的红楼,剧组在横店影视基地按照1∶1.2的比例原貌复建了一座红楼,其间还多次来到这里进行实地测量。“我看到这里的一砖一瓦,都能想起当初我们每一个房间、每一场戏是怎么拍的,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

走进一楼的图书馆主任室,张永新想到剧中有一个陈延年、陈乔年烈士看向摄影机微笑的镜头。拍摄时,演员问:我们应该看向谁而笑、为何而笑?

张永新这样回答:“你们应该因看到百年以后的我们而笑。因百年后祖国的强大、人民的富裕安康而笑。”

当演员们转换身份又一次到北大红楼,既是与自己饰演的角色对话,也是与革命先辈交流。在剧中饰演李大钊夫人的演员刘琳是第一次来到北大红楼,她说:“踏进这里,能更深刻地感受到革命先辈的那种澎湃激情。他们作为那个年代最早的觉醒者,站在时代的前列发出最强的呐喊。我一想到这是100年前他们曾经工作、活动、战斗过的地方,真的挺激动。”

在这里,参观者可以看到全部63期《新青年》杂志、多版本《共产党宣言》、全套《共产党》月刊等珍贵史料。

在剧中饰演周恩来的演员夏德俊,特别提到在展览中看到印错字的《共产党宣言》《新青年》。他觉得这些鲜活的历史资料,让人深刻地理解为什么这里是新文化运动的摇篮,为什么能够成为五四运动的策源地。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罗存康说:“我们发现,这些文献、档案、文字版是最具精神内涵的,虽然之前也有担心,但实践证明,观众还是喜欢的。我们通过将观众直接带进历史的现场,让文物说话,用史实说话。让观众身临其境地与先辈对话,从而更直观地感悟我们的革命精神、建党精神。”

红楼三层的第二阅览室,曾经是毛泽东担任图书馆书记时工作过的地方。在这里,参观者可以看到在桌子上整齐摆放的一摞摞报纸。看到这个熟悉的场景,饰演毛泽东的演员侯京健与饰演李大钊的演员张桐忍不住现场“飙戏”,短短几分钟的时间,他们通过台词的碰撞重现了剧中情节。

《觉醒年代》播出后,很多年轻人产生了“追剧后遗症”。有人忍不住“二刷”“三刷”,有人千里迢迢跑到北大红楼参观打卡……

对此,该剧总制片人刘国华直言,这是一部有门槛的电视剧,之前还曾担心观众会因为看不懂而弃剧,现在能收获这么多年轻人的喜爱,确实有点出乎意料。

但同时他也提到,因为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主创团队把所有能调动、能考据、能在剧中表达的都做了,所以对电视剧的播出也是有信心的。刘国华把这总结为“一点笨功夫”。

他认为,《觉醒时代》的成功,离不开主创团队在整个创制过程中始终对“守正创新”的坚持。所谓“守正”,就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严守艺术创作的规律,不吝在细节上下功夫;“创新”则表现在,一方面尝试运用版画等一些新的历史表达方式,还原年代气息,传达出一些新的美学理念和观点,另一方面,通过一些有传统的写意和留白处理,尊重新时代青年的表达方式。

《觉醒年代》编剧、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秘书长龙平平最近有一些“困扰”,他说,“前几天去上海开会,我一老头儿让人家包围,要合影拍照。”他也第一次知道了“催更”“yyds(永远的神)”的意思,“看弹幕看得头晕”。

北大红楼正在成为一块赓续红色精神的磁石。罗存康觉得,北大红楼展之所以能够收获这么多青年的喜爱和追捧,离不开展览本身所具有的极强的历史性、时代性和思想性。另外,现代年轻人和观众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不应再被低估。

据悉,北大红楼自6月29日重新开放至今,共计接待团体608批次,近3万人次入馆参观。今年8月1日,还将开通个人预约通道,观众可以通过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微信公众号进行预约。

0101602600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