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认定公布2687所中小学国防教育示范学校——
高标准推动青少年国防教育工作
■解放军报记者 朱宏博 特约记者 孙有权 通讯员 张雪璨
编者按 日前,教育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印发通知,认定公布2687所中小学为中小学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其中,新创建的中小学942所、按照新标准条件复核通过的中小学1723所、单列计划直接认定的军队子女学校22所。
此次认定结果公布,不仅为中小学国防教育示范学校认定复核工作立起新标准,也为今后一个时期高标准推动青少年国防教育工作树起新导向。关注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发展建设,积极宣传他们创新开展学校国防教育的好做法,可以进一步营造争创示范学校的良好氛围,对抓好学校国防教育工作、模范执行军人子女教育优待政策规定有重要推动作用。
培塑意识,既要靠授课更要靠熏陶
“嘟……”一阵哨音响起,一个个身着军绿色校服的学生冲出教室、奔向操场。很快,全校25个班级、1100余名学生集合完毕,开始一天的“阳光大课间”活动。这是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育新小学课间的一个场景。
雨花区育新小学的前身是长沙政治军官进修学院子弟学校,是全国第一所少年政治军校。多年来,该校坚持红色文化育人传统,设立国防大讲堂、开展军事活动月活动,培养学生国防意识。
走进育新小学,记者被教学楼旁的大幅红色标语“少年强则国强”吸引。学校副校长桂阳玲介绍,培塑学生国防意识既要靠授课,更要靠熏陶。该校设有军事历史馆、军事陈列室、军事技能室,还建有以“中国红”为主题的军民共建历史长廊、全开放式红色文化智慧图书馆和军事陶泥馆。
丰富拓展活动载体,引导青少年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接受国防教育熏陶,是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认定复核的重要条件。走访中,记者了解到,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普遍建有国防教育展厅、党史军史走廊等国防教育阵地。
参与认定复核工作的军队人员介绍,不少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红色底蕴十分深厚。如吉林省靖宇县杨靖宇小学等以英雄名字命名的学校、贵州省遵义市第四初级中学等位于革命老区的学校,这些学校所在地区红色资源丰富,一草一木皆课堂。
2月10日,江苏省首批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挂牌仪式在徐州举行。“承办首批挂牌仪式,是上级对我们的厚望。我们要发挥红色资源丰富的优势,和有关部门一道创新方式方法、拓展平台载体,打造徐州学校国防教育品牌。”徐州军分区领导介绍,该市共有9所中小学通过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认定,王杰小学、王杰中学名列其中。
注重实绩,挂牌是光荣更是激励
河北省晋州市职业教育中心是晋州市唯一一所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晋州市人武部部长王勇介绍,该市职业教育中心能在众多学校中脱颖而出,靠的是对国防教育的坚持。
晋州市职业教育中心于2017年成立“百人国旗班”,曾培养了众多技术类兵员。随着兵役制度改革,该校不再直接输送兵员,但仍保留国旗班建制,重新制订发展规划,发挥国防教育阵地作用。
据了解,注重实绩、把握均衡是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认定复核的重要原则。全国2687所认定学校涵盖小学、初中、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等各类型公办、民办学校。
“认定复核的学校包含各种类型学校,但工作实绩是最好的通行证,凡是认定通过的学校都代表所在地区的较高水准。”安徽省萧县人武部领导介绍,萧城一中是安徽省示范高中,经常开展国防教育活动,按政策规定接收了许多军人子女入学。
“你们的学校在哪里?”“在鸭绿江的源头……”2月13日,记者随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人武部工作组来到“国门学校”马鹿沟镇中学,一名学生为记者介绍该校在地图上的位置。
“校门连着国门,学生们参与的许多活动、学习的许多课程都与国防有关。”该县人武部政委毛伟说,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的认定复核考虑发展实际、兼顾地区平衡,是光荣更是激励。他们将再接再厉,助推边境地区学校的国防教育更上层楼。
不断创新,为国防教育注入新动力
学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高质量的全民国防教育以高质量的学校国防教育为支撑。此次认定复核的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中,就有一大批积极探索创新高质量开展国防教育方式方法的学校。
辽宁省锦州市古塔区士英小学以特等功臣梁士英的名字命名。他们创建的全国首家校园烈士纪念馆——士英文化馆,采用3D、VR等技术手段多维展示梁士英事迹,建成辽宁省首家国防教育影院,在每周五的国防教育时间为学生播放红色影片,让学校国防教育更具吸引力。
江西省铜鼓县三都镇中心小学校长钟贵才介绍,该校建有国防教育展厅,还建有军事拓展训练基地,把过独木桥、走五步桩、穿越低桩网等项目融入体育课程,寓教于训。
河北省沧州市光明小学自2015年开始,每年举办国防文化节,组织学生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开展红色研学,配合组织寻访英雄、演讲比赛、学唱军歌等系列活动。该校副校长任丽说:“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只有充满活力且走心的教育,才能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精神养分。这就要求我们坚持改进创新,不断为国防教育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