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国防教育

开栏的话

新春将至。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春节,承载着“家”的情结和“团圆”的期盼。

每逢佳节倍思“亲”。数不清的英烈用青春与热血,为祖国和人民换来了幸福祥和,却再也无法与自己的家人团圆,给他们留下了无尽的思念。

对于为守卫祖国和平献出宝贵生命的军人,习主席深情叮嘱:“我们怀念他们,要把他们的亲人照顾好。”这既是殷切嘱托,也是对英烈最温暖的告慰。

崇尚英雄,缅怀先烈,关爱烈属。即日起,解放军报推出《致敬英雄·情暖军烈属》系列报道,讲述部队官兵和社会各界群众看望慰问烈士亲人、为烈属办实事的故事。

我们祝愿并且相信:英雄门第春常在,祖国山河万象新。

春节前夕,坚守高原的边防战友与“卫国戍边英雄”陈红军烈士的亲属视频连线——

这份牵挂,跨越万水千山

■解放军报记者 郭丰宽 李蕾 特约记者 黄宗兴

坚守高原的边防战友和陈红军妻子肖嵌文视频连线。陈伟摄

“嫂子,新年好。”视频接通,一张高原军人的脸庞映入眼帘——干裂乌紫的嘴唇、脸上沉淀的高原红……

刹那间,陈红军的妻子肖嵌文有些恍惚——这,也是她脑海中最熟悉的丈夫的样子。

2014年,肖嵌文和陈红军初次相见。陈红军一身军装,也是这样的年纪、也是这样的脸庞。

相知相爱多年,两人聚少离多,最多的相见是在“线上”。戍守高原,其间的辛苦,陈红军从不对肖嵌文讲。但肖嵌文总能从丈夫日渐黝黑的脸庞中,读懂那背后的风霜。

康西瓦,这座海拔4280米、远在“天边”的烈士陵园里,陈红军烈士的墓碑默然矗立,静静守护着喀喇昆仑。

甘肃陇南,“卫国戍边英雄”陈红军的家乡,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年味浓浓。

春节前夕,来自陈红军生前战友的视频电话,跨越千山万水,给陈红军的家人送来了高原的牵挂。

“嫂子,快过年了,我和战友来康西瓦看望营长。”又一声问候,拉回了肖嵌文的思绪,也让她看清了这张脸庞——丈夫生前带的兵,一级上士吴龙龙。

2018年,正在西安进修的肖嵌文,见过与丈夫结伴休假归来的吴龙龙。肖嵌文开玩笑地说:“你们俩这黑乎乎的脸,远远看上去一个样。”

这些年过去,吴龙龙的脸上多了份沧桑,更多了份坚毅。

正是这样的一张张脸庞,越是艰险越向前,生死关头更凛然。

正是这样的一张张脸庞,凝聚起一股英雄气,在风雪边关筑起我们新的长城。

2020年,在那场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边防斗争中,33岁的陈红军,奉命带队前往一线,毫不畏惧、英勇战斗,直至壮烈牺牲。

思绪翻涌,肖嵌文刚想张口,泪先滑落,“谢谢你们,始终惦记着红军和我们家”。

怕嫂子情绪低落,吴龙龙把肚子里的话,一股脑说了出来——

“嫂子,来康西瓦的路上有了新路标。去年,包括‘红军桥’在内的11座以卫国戍边烈士及烈士家乡名字命名的桥梁竣工启用。新藏线上,营长他们的名字熠熠生辉。”

“嫂子,营里有个留言板。战友们每当遇到困难时,去跟营长‘说说话’,大家就有了克服困难的动力。”

“嫂子,连队今年又来了一批新战士,他们从我们这些‘老边防’手里接过了钢枪……”

肖嵌文细细聆听,神情欣慰。

“嫂子,家里怎么样?我和战友们都惦记着呢,营长肯定也想听你说说话。”吴龙龙俯身蹲下,把手机举在陈红军的墓碑旁。

此刻,肖嵌文的心彻底融化了。她,有太多的话想对他说——

“红军,你放心,孩子和爸妈一切都好,去年部队安排他们到西京医院做了全面体检,身体都健康着呢。”

“红军,你的战友给咱们一家三口合成了一张全家福,就摆在家里钢琴上。孩子早早就认得你,早早就会叫‘爸爸’。”

“红军,地方政府和省军区时常来慰问,孩子该上幼儿园的事他们也都挂念在心上。”

“红军,我想你,也想到康西瓦去看看你。你之前说想听我唱《我愿意》,今年我到康西瓦去唱给你听……”

细语轻声,如泣如诉。听到这里,高原上铁打的汉子也扭过头,泪落脸颊。

视频那端,那柔情思念的脸庞,是高原军人日思夜想的亲人模样;一声“我愿意”,给了高原军人坚守边防的无尽力量。

“嫂子,您放心!我们一定会守好营长用生命守护的地方!”

“你们都是好样的,红军一定会欣慰的,要多保重身体。”

牵挂,跨越千山万水。官兵们的深情慰藉着千里之外的思念与忧伤。

牵挂,跨越千山万水。此刻,由部队派出的慰问分队,正在前往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4名烈士家乡的路上。

不远处,巍然矗立的纪念碑上,“保卫祖国边防的烈士永垂不朽”13个烫金大字,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格外醒目。

共同的情愫在天地间涌动:英雄身后有我,祖国山河无恙。

浏览更多内容 请扫描二维码


0101602600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