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爱国教育

    现任“雷锋班”战士(前排)和部分历任“雷锋班”班长在营房内合影。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 摄

    新华社沈阳2月26日电(记者谈昦玄、孙仁斌、王莹、洪可润)“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雷锋,只是有的人心里的雷锋还在睡觉,有的人心里的雷锋已经醒了。”

    这是多年来流传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某部“雷锋班”的一句话。

    1962年,这位普通士兵因公殉职,年仅22岁。他生前无私奉献,赢得了人们的尊敬。1963年1月,他生前所在班被国防部授予“雷锋班”称号,同年3月,毛泽东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

    此后60年,先后有200多名青年战士走入“雷锋班”。他们照顾孤寡老人,参与抗洪抢险,向希望小学捐款……他们被称为“雷锋传人”。

    战士舒腾在整理雷锋床铺。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 摄

    雷锋“上铺的兄弟”

    23岁的舒腾曾是离雷锋“最近”的人。

    2022年2月21日,他来到“雷锋班”时,就住在雷锋床铺的上铺。

    舒腾生于湖南怀化,在望城入伍,算是雷锋的同乡。

    “老班长”上铺,留给“新兵”住,是这支部队里不成文的传统。

    生于2000年的舒腾和生于1940年的雷锋,跨越一甲子,成了“上下铺的兄弟”。

    雷锋的铺位上,整齐摆放着雷锋生前用过的被褥、军装、军帽、腰带。

    现任“雷锋班”班长牟振华在擦拭雷锋塑像。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 摄

    宿舍一侧正中,摆放着雷锋塑像,旁边是人们过去常用的修鞋机、理发箱和节约箱。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战士们休息日带着修鞋机和理发箱走街串巷,义务为居民修鞋、理发,将废弃螺丝钉、牙膏皮等收集到节约箱。

    班长牟振华说,这是“雷锋班”的“三件宝”,“雷锋生前志愿为人民服务,走到哪儿,就把好事做到哪儿”。

    雷锋不只是属于中国,在世界其他地方,也有人知道他的故事。

    作为工程兵,“雷锋班”战士参与过海外维和任务,架桥修路、保障运输。多年前,他们远赴非洲利比里亚执行维和任务,冒着生命危险处理了有毒气体泄漏事故。时任利比里亚大吉达省省长称赞:我知道中国工程兵为什么出色,因为他们都是雷锋!

    1998年出生的刘文曾参与马里维和,他和战友们从自己的份额里节省出物资,把日用品、工具、防疫物资分类打包,写好使用说明,送给当地儿童。

    刘文也曾是雷锋“上铺的兄弟”。刚到“雷锋班”时,家境富裕的他以为,“只要捐钱,就是在学雷锋了”。现在,他觉得“每做一点好事,心就变得纯真”。

    23岁的舒腾正和战友们学着做个像雷锋那样的人。

    战士鲁冠泽在整理人们写给“雷锋班”的信件。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 摄

    替雷锋回信、捐款

    在中国,人们把爱做好事的人称为“活雷锋”。大半个世纪过去了,雷锋没有被遗忘。

    60年来,47万余封纸质来信陆续寄到了“雷锋班”。有人写信求助,有人诉说苦恼。有盲文信,有国际函。有长信,16开纸写满了100多页,分装在6个信封里;有短信,笔迹稚嫩,认认真真写下“我要做雷锋叔叔那样的人”。

    “雷锋班”战士们接力成为替雷锋回信的人。

    艺术生出身的鲁冠泽,努力写好每封回信,他说,回信带去的是来自雷锋的力量。

    战士彭飞龙在驾驶运输车。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 摄

    翻开雷锋日记,人们读到他内心深处的友善与爱。发大水了,他背着小学生过河;雨夜,他送大娘回家;闲暇时,他拆洗缝补战友们的衣物,帮工人干活……如今,战士们在不断续写着“雷锋日记”。

    日记里,彭飞龙记录下亲身经历的事:在做工程任务时,“雷锋班”每个人都会给别人搭把手,不分你我,所以完成任务总比别人快。

    彭飞龙说:“奉献肯定会累,但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做,置身这样的集体,人就是幸福的。”

    战士于浩在整理“雷锋班”刚完成捐款的存单凭证。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 摄

    雷锋生前总为需要帮助的人捐钱,在他离开后,“雷锋班”战士们仍在以他的名义为有需要的人们捐款。辽宁籍战士于浩说,看看战友们怎样做,想想雷锋会怎么做,自己也学着做,这就是学雷锋。

    战士叶子贵在擦拭“雷锋班”班旗的保护罩。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 摄

    被雷锋改变的人

    第一次休假回安徽老家,“雷锋班”副班长叶子贵看到拿着沉重行李的大爷大娘,想帮忙又怕被误解是作秀。帮忙时,路人将他误当作是大爷大娘的亲人,称赞:“你孙子可真孝顺啊。”

    这美好的误解,让叶子贵眼眶湿润,脸也涨红。他说,那一刻,感觉自己精神“满格了”。

    60多年前,年轻的雷锋在日记中写道:“自己辛苦点,多帮人民做点好事,这就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幸福。”“90后”叶子贵说自己懂雷锋,“做好事是会上瘾的。因为有成就感,会觉得幸福”。

    战士任亮在标记重点读书内容。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 摄

    “雷锋班”第226名战士任亮,离开“雷锋班”后成为其他班的班长。他告诉班里的战士们,要把每件小事都做好,不必记在心上,因为这都是该做的。

    有次休假回家,火车站卖货的老大娘错给了他更贵的商品,他发现后又折返把钱补给了老大娘。他说:“我们和雷锋不在同一个时代,但雷锋潜移默化改变着我们。”

    “选择学雷锋,是选择了一种人生。”牟振华说。

    他的手机铃声是《学习雷锋好榜样》。

    他的微信头像是漫画版雷锋。

    他的微信名叫“传承”。

    “雷锋!”“到!”……每天晚点名,雷锋生前所在连全体官兵齐声应答。60年,2万多天,从未改变。


0101602600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