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爱国教育

16349107_c8cf02d29374ce511ebc99c578ec1f82(1).jpg

纪录片《航程二万五千里》海报。节目组提供

回溯历史,许多往事都已化为云水盘桓的记忆。近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防军事频道推出的10集纪录片《航程二万五千里》,通过全新的形式——航拍,将长征中红军官兵一路生死跋涉、英勇冲杀的史与实、血与火,构写成一部跨越时空的英雄史诗、镌刻在山河间的激情篇章。

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得航拍技术成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段。航拍以别样的视角,带给观众全新的收视体验。时代的新气象需要用契合于时代的艺术手段来表达,从空中俯视“地球上的红飘带”,独特镜头和角度的运用,使我们熟悉的历史横截面呈现出灿然见景的鲜活画面、气势风姿。

然而,思想的含量决定作品的价值与品位。任何艺术形式、影视作品都不是历史的旁观者,任何精彩的画面构图都不能脱离历史真实的映射。否则,错彩镂金的架构也好,创意满满的铺排演绎也罢,都不足以讲好长征故事、强军故事、中国故事。

是的,观看这个纪录片后涌动在心头、温润于眼角的,注定是这样一个词汇——血脉。

“饮其流者怀其源”。讲述血脉,当然得追根溯源,告诉观众鲜血为什么这样殷红、为什么这般炽热。

血脉当然是在生命里流动,但血脉的延续却超越了生命。纪录片从90年前“汹涌波连波”的于都河夜色开始描述,没有浪漫,甚至有一种莫可名状的离意别情。86000余名红军在月光下悄然撤离于都时,并不知这一番征战何时休,更不知道队伍里最终能够到达目的地的兄弟,不足十之一二……

牺牲的是生命,延续的是血脉。即便是在仓促甚至困顿间迈出脚步,也从未忘记自己肩负的使命。他们或许没听说过爝火传薪、舍生取义这些词,但却清晰地知道,再微弱的火种只要用血去燃烧,火炬就能传递到战友手中。对于他们来说,忠诚,就是生命本身。

镜头下的万里航程,是红军官兵用脚板一步一步踏出的坎坷征程。从中央红军长征中突破敌人的第一道封锁线——信丰县百石之战,到突破长征路上的最后一道天险腊子口。纪录片通过对整个长征过程的展现,形象而具体地告诉了人们,什么叫“杀开一条血路”。创造了“地球上最大的政治奇迹”的中国共产党,如何创造出举世无双的军事奇迹——万里征途上刀矢铿然的血色传奇、雪山草地间惊心动魄的力挽狂澜。

无论是至暗时刻,还是狭路相逢,他们都秉持着无可撼动的信念。纪录片既有洪流滚滚的宏大叙事,也有撞击人心的生动细节,还有许多重新发现的人和事,长征精神在这些讲述中具象化,使观众感悟到:信念之所以成为信念,是因为对未来充满信心。由此构成的人民军队特有的精神品格,成为我军光荣与胜利的支撑点和坐标系。那些曾经行进在长征路上的每一个士兵皆如历史天空闪烁的星光,无论多么遥远多么微弱都同样放射着充满了质感的光芒,在岁月中传承着血脉基因,续写着与山河的约定。

纪录片中有令人血脉偾张的讲述,也有让人思索的回忆。1935年,毛泽东同志在陕西甘泉县象鼻子湾村的漫天飞雪中,向随行部队讲话,对长征作了总结。他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90年后的今天,目光跟随纪录片“穿越”长征路的发展变化,我们再次感受到伟人这番话高瞻远瞩的历史洞察力。

不仅盘马弯弓,更须百舸争流。这部纪录片浓缩了历史岁月的永恒记忆,更以让人耳目一新的故事、细节、镜头展示了新时代长征路上的新风貌新气象。我们俯瞰于都河上架起的5座大桥,人们用两岸的繁华来铭记历史;我们赞叹中国水电建设大军在大渡河上创造着新的传奇,万家灯火映照着“大渡桥横铁索寒”;我们感慨当年红军经过的贫瘠之地,成为我国杂交水稻的发源地,袁隆平在这里培育出“改变世界的种子”。在最艰难的时候,他一次次地用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给自己鼓劲:“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艺术要表现时代,要与时代同行,才能得到观众的文化认同。没有对时代和历史的独特洞察,作品便缺乏论世断史的认识论深度。而纪录片恰恰是通过一个个纪念馆、一座座纪念碑、一尊尊雕塑……将历史与现实、风云岁月与新时代完美结合、深度开掘。通过一个人、一座城回溯历史、透视时代,从而超越了单一的视角,展现了新时代的精神气象和深刻变革,诠释着长征精神永恒的价值,让历史向未来传递着深邃的思索。

纪录片的最后一集名为《征途如虹》,让人联想到诗人杜牧的名句“不霁何虹”,不经历风雨,何以见彩虹?这是规律,亦是历史,当然也是这部纪录片带给我们的启示。


0101602600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