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哨所”——
甘当“无名的人”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刘郑伊 通讯员 王亭越
暮春时节,北疆边境塔尔巴哈台山深处,夜色正一点一点浸染开来。透过哨所窗户,看着飞掠的流云,嘶吼的风声,一位老兵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干脆穿上衣服坐到屋檐下,在手机上打出一行字:“希望明天是个好天气,不要影响我们巡逻。”
这是老兵发给远方妻子的信息。
老兵对这个哨所既陌生又熟悉。陌生,是因为几年前这里还是季节性哨所,每年只有暮春至初秋一段时间,才会有部分官兵进驻;熟悉,是因为这位老兵当年是首批进驻这个季节性哨所的战士,如今他已从新兵变成连队最老的兵,这个哨所也从季节性哨所变成常驻哨点。
雪山跋涉。
这里,对于他远方的亲友来说,依旧是一个不为人知的哨所,甚至没有一个名字。但对于老兵来说,守望“无名”早已成为一种融入血脉的责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管天气如何,哪怕顶风冒雪,用脚步丈量边防线,是他作为一名边防军人的荣光。
哨所无名,但一个个坚守的身影,将会被祖国山河铭记。再过几天就是“五一”劳动节了,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节日,让我们将目光投向这样一个个特殊的地方——万里边海防线上的“无名哨所”。
“候鸟哨所”“板房哨所”“浪花哨所”……这些哨所犹如夜空的繁星,默默地闪光。尽管无名,它们同样守护着祖国版图的完整,无数戍边将士以苦为乐,默默奉献,把使命高高举过头顶。
“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对于甘守寂寞的边防军人,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部队各级机关更没有忘记,始终把边防官兵的冷暖牵挂在心头,把关心、关爱送到基层官兵的心坎上。
近年来,“无名哨所”保障能力越来越好,官兵守防条件日新月异,官兵们说,不管守在任何地方,即使人迹罕至,默默无闻,我们都要为祖国守好门、站好岗。在“五一”劳动节到来之际,让我们向所有坚守在无名战位上的官兵致敬。
——编 者
“守卫在汗腾格里峰脚下,披星戴月,默默奉献……”巡逻路上的休息间隙,木孜边防连中士吕亚江起了个头,官兵们的歌声唱起来,回荡在山谷中。
视线顺着巡逻路蜿蜒而上,吕亚江站在山腰,眺望着远方的汗腾格里峰,山顶的冰川在阳光照耀下闪着光。到木孜边防连后没多久,他就被分到了这个无名哨所,当时班长就曾告诉他:“追着这道光,攀上冰川会看到更美风景。”
新疆军区某哨所官兵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登顶喊山”活动。
坚守在不为人知的地方,挺拔的身影被雪山铭记
冰川,在当地牧民心中是神圣的,却也是难以抵达的。在冰川覆盖的地方,阳光之下,风依旧是冷的;如果乌云遮住太阳,那风更如刀片一样硬。官兵们每隔一段时间都要攀登冰川执勤。踏冰而行,如同逆水行舟,就像一位老班长说的那样:“走过这段路,便懂得了人生的意义在于一次次挑战更高的山峰。”
心中怀揣着军人的荣耀,吕亚江参军入伍。入伍前,他憧憬着演训场上的炮火硝烟,可以驾驶战车驰骋沙场。新兵下连,他被分配到一个无名哨所,每天面对着连绵的雪山、与世隔绝的冰川。他的世界,只有狂风和雪片。
一次巡逻,班长问还是新兵的吕亚江,梦想是什么?
望着面前高耸入云的皑皑雪峰,吕亚江说:“坦克战车,每天闭上眼时总能梦到。”那一年,吕亚江不到20岁。对这个出生于北方小城的95后战士来说,戍边的孤寂不算什么,只是这样的“兵之初”,没有想象中那么耀眼。
“无名的人啊/我敬你一杯酒/敬你的沉默/和每一声怒吼/敬你弯着腰/上山往高处走……”那段时间,吕亚江很喜欢听《无名的人》这首歌,他心想,守在这样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如何实现青春价值?
班长却对吕亚江说:“军队战斗力建设如同一条环环相扣的链条,每一个兵种、每一个战位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边防也如同一条环环相扣的链条,不管有名、无名,每座哨所也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那位班长名叫朱兴领,戍边10多年,干过水电兵,学过驾驶员。经历部队改革转型,朱兴领作为骨干被派往这个哨所,干啥事他都不挑不拣,毫无怨言。
有朱兴领这样的“师傅”,吕亚江的思想渐渐转过了弯,训练也步入快车道,考核成绩一跃登上标兵榜,这让他感到无比自豪。那年底,吕亚江和战友一起代表连队参加上级比武,他们没拿到名次……回到连队见到朱班长,吕亚江羞愧地流下眼泪,战友们也都有点泄气。
彭连长带领大家复盘反思并提议:“就像我们巡逻时冲山头、攀冰川,干什么都需要持之以恒……连队是我们的家,我们创作一首连歌,鼓励大家以‘家’为荣,争取更大荣誉。”
说干就干。但歌词写什么怎么写,连队战友心里没个主意,庞指导员想起当年一位老兵在全连发言中说的话:“是践行使命的初心,让我们勇攀冰川、为国站哨。冰川再高,我们也要一次次攀越。”
坚守的信念,就这样被写到歌词中,最终在连队官兵集思广益下,连歌《雪域钢铁》孕育而生。
“连歌唱出了我们的心声,每一句歌词都能引起共鸣和深思。”每当别人问起这首歌是谁创作的,吕亚江总是笑着回答:“全连官兵!顶风冒雪爬一次冰川,每个人都是这首歌的作者……每次唱起这首歌,大家都能感受到一股向上的力量。”
用青春守护哨所小家,更守护着祖国大家
“纸上的地图是用笔画出来的,脑里的地图则是用脚步勾勒出来的。”上等兵刘玉的成长目标是像连队一级上士韦志刚那样,成为戍守在无名哨所的“边防通”“活地图”。
“27500余步。”刘玉的本子上,记录了最近一趟巡逻走过的步数。在刘玉的笔记本上,他每走一趟巡逻路,就会写下一个这样的数字。他将这个不断累加的数字叫做——“我的长征”。
2022年9月,刘玉从重庆应征入伍。填报入伍志愿时,家人希望他能留在南方当兵,离家近,也能吃得习惯。
那时,电视上正在播出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官兵的事迹。“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看了那个纪录片,他感慨而激动,心里一直有个声音在“呼唤”:“到边防去,到边防去……”
这样的初心,让刘玉说服了父母,入伍到了新疆。在新兵连,班长教给他和战友学唱的第一首歌,就是《走边防》。下连后,他会唱的第一首歌就是连歌《雪域钢铁》。
“我们用双脚丈量祖国的边防线,我们的歌声唱遍祖国的钢铁边关。”在歌声的感染中,他有个大胆的想法,记录在无名哨所每次巡逻的步数,有朝一日,让这些数字成为青春的见证。
有些路只有走过来,才能感受自己的拔节成长。记录成长的“巡逻步数”,让坚守化为记忆,让“无名”化为“有形”。如今在刘玉的戍边笔记本上,除了“我的长征”,他还会常写一些戍边感想。每次班务会上,他也会积极汇报。
“有些路必须走,有些苦一定得吃,每走一步就有一分成就感,我用青春守护的是哨所的小家,更是祖国的大家。”老兵们被刘玉的毅力感动,忍不住开玩笑说,连队对数字最敏感的就是刘玉了,“等司务长退伍,就让你顶上。”
刘玉笔记本上的数字,还被镌刻在戍边石上。指导员用这些数字激励每一位年轻战士,用心守卫山河,用热爱温暖边关。再后来,连队把巡逻路比作每个人通往梦想的“强军路”。一次次巡逻的经历,构成了连队守卫的钢铁长城。
“今天,我们每个人都为连队的‘强军路’贡献了4万5千余步。”巡逻归来,那天的班务会,听到几位年轻战士的总结汇报,班长潘坤会心一笑。他能感受到这些00后战士心里的戍边卫国决心,当这些决心变成恒心,所记载的数字也会成为一种价值观,成为官兵青春的荣耀。
风雪过后天边出现彩虹,“冰川哨所”官兵合影留念。
无名无利无怨悔,有情有义有担当
今年春节,无名哨所的门前贴上了这样一副春联——“无名无利无怨悔,有情有义有担当”,这是水磨沟警务站的民警们特意送来的一份新春礼物。
哨所与水磨沟警务站之间的“缘分”,始于一次救援行动。那一年,哨所刚从季节性哨所调整为常驻点位,官兵进驻哨所的那个冬日,阳光在雪地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距哨所不远的矿场上传来消息:一名施工人员在外出巡修时失踪。
连队得知消息,迅速组织哨所官兵参与搜救。与此同时,驻地某边境管理大队水磨沟警务站的民警们也一同赶往事发地点。
矿场的作业地点位于海拔4500多米的冰川之上,山上飘着雪花,官兵每走一步都举步维艰。突然,在冰川的侧面,官兵们听到微弱的呼救声,便立即赶过去。这时民警们也赶到了现场,两支队伍就这样相遇了。
紧急磋商后,他们协力投入救援工作。经过共同努力,那位受困在断崖下的施工人员得救了。原来,他在山上巡修时滑下冰川,脚踝受伤无法行动,要不是救援人员及时赶到,他恐怕很难在这雪山上度过寒冷的夜晚。
然而就在他们用担架运送伤员下山途中,一名民警因长时间缺氧体力不支,突然晕厥倒地。此时已没有多余的担架,班长刘小龙毅然站出来背起了民警,在冰天雪地里继续前行。
一时间,冰川之上只剩下急促的脚步声和呼吸声。他们在战斗中成为最亲密的战友,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不能让一个人留在这冰川上。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所有人都确保了平安,圆满完成此次搜救任务。同时,哨所官兵和水磨沟警务站也结下了深厚友谊。
打那以后,两支队伍就像“一家人”一样互相走动,携手并肩共同守卫着祖国的边防线。逢年过节,水磨沟警务站站长张迎新都会带着民警和护边员来到哨所慰问。
前不久,民警常镇得专门带了一箱广西特产交给彭连长:“连长,你们那个在训练中晕倒的新兵现在怎么样了?那次,是我开车把他送到医院的。记得他是广西人,这次我特意带了点广西特产来看他……”
彭连长闻言,立即拨通了在山上哨所驻哨的广西籍战士韦家国的电话,把这位民警的关心和祝福带给他,也同时带给全体驻守在无名哨所的官兵们。
当晚,韦家国在家书中写道:“爸爸妈妈,请你们不要担心,我们虽然身处偏远,但有无数的人在关心着我们。我们的无名哨所,就像家一样温馨。这也让我找到了坚守在这里的意义。”
“我是这路上,没名字的人……”
“守卫在汗腾格里峰脚下,披星戴月,默默奉献……”
也是在这个晚上,无名哨所官兵再一次唱响《无名的人》和《雪域钢铁》。歌声回荡在冰川雪谷,这是他们向祖国母亲发出的铿锵誓言。
“江岸哨所”——
守望“第二故乡”
■解放军报记者 钱晓虎 通讯员 付善柱
完成雪的洗礼,迎来春的希望。冰雪覆盖中的小兴安岭在春风的吹拂下渐渐苏醒,山间白雪化为细流,滋润着每一寸黑土地。
四月正是人间好时节。人们将象征着希望的水稻秧苗插入田间,让广袤的黑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长白山脚下,江岸之畔,驻守着一个无名哨所,在哨所官兵心里,这个时节也是播种希望的季节。
在白山黑水间播种希望
“看,我的‘成长树’也抽枝发芽啦!”巡逻路上,下士党康康看到自己亲手种下的云杉树开心地说。
那年春天,还是新兵的党康康来到哨所。按照哨所传统,他种下两棵树,一棵代表着扎根,一棵寓意着成长。从那时起,他立志要在军营中干出一番成绩。体能并不出众的他,每天坚持早起、晚睡,在训练场上加练。就是凭着这股韧劲,党康康成了哨所的训练标兵。
哨所还有个传统,训练考核受到表彰,也要种下一棵树;成绩越是优异的战士,种下的“成长树”就越多。在眼前这片象征着荣誉的树林中,已有3棵专属于党康康的“成长树”。
“把绿色诗行写在了白山黑水间,也把精武强能的热血洒在边防线。”哨所张指导员说,种下的是树苗,播撒的是希望。如今,在这林海起伏、层峦叠嶂的小兴安岭山脉旁,一茬茬官兵栽下500多棵“扎根树”、800多棵“成长树”,见证着官兵扎根边关、守卫边防的足迹。
“江岸哨所”官兵在山间植树。
一年之计在于春。哨所的春天,是官兵向新目标发起冲锋、积蓄力量的时刻。官兵在执勤巡逻之余组织训练,山岭之间穿梭的一个个绿色身影,构成了一幅生龙活虎的练兵图。
在金色沃野上收获价值
在排长陈珂润的记忆中,深秋时节的哨所周围,田间地头披上一层金色外衣。
“这次一定能打到大鱼。”那年禁捕期即将结束的日子,驻地渔民韩老五就开始保养自家渔船,为即将开始的收获季做准备。
开捕那天,韩老五驾驶渔船驶向江中央。他说,只要在江上看到正在执勤的边防船艇,心就踏实许多。有一次江上突然狂风四起,韩老五的渔船发生故障被困江心,哨所官兵得知情况立即出动船艇,顶着大风将韩老五救了回来,从此他就常和村里的乡亲们说:“解放军是恩人,无论什么时候,守护之恩不能忘。”
还有一次,韩老五发现渔网中网住了一条稀有的大鱼——施氏鲟。“这可是不多见的鱼种。”韩老五又激动又兴奋,但他想起不久前,连队官兵给村里乡亲们做宣传,要保护珍稀野生动物,守护绿水青山……他当即拨通了渔政部门的电话,并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选择一片安全水域将其放生。
军民情谊如江水蜿蜒向远方。去年,姜大爷的5亩良田喜获丰收,老人逢人就夸,是哨所官兵帮他收割农作物。老人独自生活,唯一的儿子在外打工,家里没有劳动力。官兵每个月都到老人家帮忙,在老人心中,战士们就是亲人。
哨所郝连长说,守哨多年,他最爱哨所的秋天,漫山遍野的红黄色彩,渔船满载而归,驻地群众脸上挂满幸福的笑容,“每次看到如此美好的风景,总会觉得心头暖暖的。”
在冰天雪地守望温暖
哨所的冬天,极冷。温暖,是官兵心头的期盼。
张指导员说,过去哨所采用燃煤锅炉,为守护驻地自然环境,他们积极向上级协调,率先完成供暖系统“煤改电”试点工程。随着供能设备迭代升级,哨所炊事灶也完成了由燃煤向用电的转变。
一位司炉工在调试设备。
今年初春一场大雪不期而至,为确保巡逻路线畅通,一级上士吴向前带队外出清雪,他一边清扫积雪,一边发出赞叹:“雪地上的‘黑尘’消失了,营房上竖起来的烟囱不见了,哨所周边的环境正在变得越来越好。”
驻守无名哨所多年,吴向前早已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随着驻地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从外面搬回驻地生活。吴向前深有感触地说,看着乡亲们安居乐业,他愈发有种责任感,一定要守好这里的一草一木。
无名哨所的冬天,最考验官兵意志。越是直面风雪,越能积蓄力量;越是雪大风急,越能砥砺血性。每年春节过后,哨所官兵都会开展40公里的战斗体能训练,官兵们脱去温暖的衣物,甚至赤膊面对严寒,用刺骨的寒冷锤炼打赢本领、砥砺胜战意志……
"冰川哨所”官兵在哨塔前训练。
哨位虽小责任大,哨所无名人有情。又是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蓝天白云纤尘不染,江天一色笼罩四野。静静的界碑旁,一队队战士迈着坚定的脚步从这里走过,他们守护着江岸的人间烟火,更保卫着祖国的盛世安宁。
(李宝成、马文清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