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扛起“雷锋船队”历史重任
■田健
时间已是凌晨,唐伟依然辗转难眠。
得知自己将要成为武警湖北总队某船艇大队第18任教导员,一种巨大的压力陡然而生。
大队位于江城武汉的江滩上,驻守的码头距离武汉长江大桥仅数百米。溯江而上千余米,便是著名景点鹦鹉洲。“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1964年,这支水上守护力量因大桥而生,依江水而建,日夜守护着这片水域的安宁。
60年来,一茬茬官兵以船为家、以桥为伴,不断赓续爱民助民护民的优良传统,曾获“抗洪抢险英雄船艇大队”“全国学雷锋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社会各界亲切地称之为“雷锋船队”。
自己能不能担起这份责,带好这样一支有着厚重历史和荣誉的部队?唐伟一时心里没有底。到任后,他多次和官兵交流谈心,深入了解大队的发展历程,就新时代如何传承雷锋精神与大家展开探讨。
穿越一个甲子,大队官兵始终把人民冷暖装在心中,灾难来临时前赴后继、奋不顾身。
在学习中领悟,在领悟中成长。渐渐地,唐伟有了自己的思考:“随着时代变迁,学雷锋的方式在变化,但雷锋精神的本质内涵永远不变、永不过时,更要常学常新。”
夜深人静的时候,唐伟站在大队荣誉室,默默注视着那一面面锦旗、一个个奖杯、一本本证书。通过这些“媒介”,他一次次“走进”历史的深处,与一代代官兵“对话”。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船队荣誉保持和延续下去!”
学习雷锋,成为“雷锋”
■田健
武警湖北总队某船艇大队官兵守护着这片水域的安宁,图为官兵在长江江面开展船艇编队训练。
不管时代怎么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远不能变
春节刚过,冻雨席卷荆楚大地,江城武汉好似披上一件寒衣。
正月十五,武警湖北总队某船艇大队教导员唐伟站在码头上,迎接一名重要的客人——70多岁的老大队长胡建平特意回部队和官兵一起过元宵节。
登上位于码头的趸船,简单寒暄过后,胡建平习惯性地伸出手臂在空气中探了探。凭着数十年对长江水域气候的敏锐把握,他判断“江面马上会刮六级以上的大风”。
老领导的提醒和官兵们的判断不谋而合。加固缆绳、关闭门窗、收拾物品,船上官兵一阵紧张忙碌过后,才开始准备“过节”。
看到江堤上“以艇为家、以苦为乐、扎根江河、献身武警” 16个红色大字,胡建平的眼眶禁不住湿润了。他告诉唐伟,这是当初他和战友们总结出来的建队精神。
这么多年,制作标语的材质发生了变化,这背后蕴含的故事和承载的精神却历久弥新。
胡建平的思绪回到58年前。那是一个让他终生难忘的高光时刻——
1966年7月16日,毛泽东主席乘坐快艇检阅参加横渡长江活动的游泳大军,并在快艇上接见大队部分官兵,勉励大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像雷锋那样当好人民的子弟兵。”
胡建平,正是当时驾驶快艇的战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像雷锋那样当好人民的子弟兵。”这一嘱托牢牢镌刻在胡建平和战友们的脑子里。
工作中,大队官兵像雷锋那样勤勤恳恳,刻苦钻研;工作之余,他们力所能及帮助驻地群众,把温暖撒向四面八方。后来,胡建平因表现突出,被评为“全国学雷锋先进个人”。
“残疾的李师傅生活怎么样了?红巷里的党史义务讲解活动还坚持着没有……”这些年,年事渐高的胡建平记忆力有所下降,可一说起当年他和战友帮扶过的群众、组织的公益活动,却记得分外清晰。
“您放心,大队官兵虽然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困难群众我们始终没有忘记,好事还在继续做。”班长朱诗乐走上前来,接着介绍说,“李师傅搬进了崭新的公租房;我们现在不仅定期到红巷讲党史,还每月去附近帮助群众理发、修电器。”
为了将学雷锋的好传统延续下去,更为了对驻地困难群众进行长久的生活帮扶,大队建立起学雷锋传承机制。
朱诗乐印象最深刻的,是资助一对辍学兄妹重返课堂的事。当年,这对兄妹是老班长唐建银结对帮扶的对象。后来唐班长调离大队后,朱诗乐主动申请,接过了爱的接力棒。
春节前,已经考上大学的兄妹给朱诗乐写来问候信,并寄来亲手制作的新年贺卡。
近年来,朱诗乐的助学范围越来越广,资助对象达到10多人。他的床头柜里,保存着20多封受助学生写来的感谢信。
有红色的基因,就有执着的坚守。朱诗乐动情地说:“向雷锋同志学习,就是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种信仰和习惯来坚持!”
官兵展开复杂水域船艇驾驶训练。
学人民、爱人民、为人民,是个永远答不完的考题
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一面旗帜,引领一种风向。湖北籍战士万天驰对这句话的理解格外深刻。
1998年夏天,万天驰的家乡被洪水淹没,房屋被冲垮。生死瞬间,武警官兵驾驶冲锋舟来了,他和家人被安全转移。也正是从那一刻起,他定下了参军入伍的决心。
让万天驰感到振奋的是,入伍后自己被分配到一支英雄的部队——被授予“抗洪抢险英雄船艇大队”荣誉称号的某船艇大队。更让他惊喜的是,时任大队长就是自己崇拜的抗洪英雄邵飞。
在江城,邵飞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讲起船艇大队的故事,邵飞是个绕不开的人。从当战士、班长再到成长为大队长,他都在大队。
接到老部队的邀请后,已经脱下军装的邵飞放下手头一项重要工作,来到大队与官兵交流体会。
眼前的邵飞,个头不高,却看起来浑身是劲。唐伟一边和邵飞握手,一边激动说:“我还是战士那会儿,就经常听到您的故事!”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作为船艇驾驶骨干的邵飞主动请战上一线,与船艇大队40多名官兵组成突击队,驾驶冲锋舟转战多地,连续奋战,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救出遇险群众2万余人,为百姓送去“希望之舟”。
很快,邵飞和战友们的事迹传遍灾区。一位大娘说:“不管多大的险情,只要邵飞出现,我们的心就安了。”
由于在抗洪任务中表现突出,共青团中央授予邵飞“抗洪青年突击队员英模”称号,武警部队授予他“抗洪勇士”荣誉称号。
感谢他、走近他、学习他、成为他。如今,当年的新战士万天驰已经成长为一名警士。回忆起自己8年前执行抗洪任务的情景,万天驰仍感觉历历在目。
2016年,荆楚大地再次遭遇洪水袭击,武汉市武昌区白沙洲街道辖区内多个社区陷入一片汪洋,很多居民开始拨打救援电话。
连续两天,万天驰在时任大队长邵飞的带领下,和战友们先后深入6个社区,将6000多名居民安全转移。
“与人民风雨同舟、共渡险关,才能称得上是党的好战士!”万天驰话锋一转,谈到今年春节前后的那场雨雪冰冻灾害,“10多年了,第一次在武汉看到这么大的雪!”
当时,驻地几家困难群众的瓦房随时有坍塌的危险。接到求助电话后,万天驰和10多名战友连夜赶到社区。他们铲冰除雪,加固房屋,通宵达旦地干。天亮后,他们又转移战场,投入交通要道铲雪保通任务中。
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邵飞感慨地说:“学人民、爱人民、为人民,是个永远答不完的考题。”
组织新兵参观大队荣誉室。
只有练强本领,才能在关键时刻像雷锋一样挺身而出
今年春节前夕,一封来自贵州的感谢信寄到了船艇大队。
不久前,正在码头观察哨执勤的领班员杨建丰发现,观江平台上有一名老人正在烤火。事有蹊跷,他迅速前去了解情况。
老人姓王,贵州人。当天,他乘坐火车路过武昌站,中转时与家人失去联系。身上只有几十元钱,他不知道该怎么办。走到江边已是夜晚,他便找了些树枝点燃取暖。
得知老人的经历后,杨建丰主动联系了老人的家人,并为老人购买了车票,又向大队请假将老人送到车站。
收到群众的感谢信,唐伟挺高兴。他一边将情况向上级反映,一边在会上对杨建丰进行表扬。令他没想到的是,官兵们的反应却比较淡然。
原因在哪里?大队长杜鹏笑着说:“教导员,不是大队官兵不看重荣誉了,而是这样的好事在大队太多,大家已经习以为常。”
走进船艇大队荣誉室,细数各种荣誉,人民群众赠送的锦旗已超过190面,感谢信更是数不清。虽然有的旗帜已经褪色,有的信纸字迹已经泛黄,但每一面旗帜和每一封感谢信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杜鹏指着不远处的一面锦旗说:“这面旗帜也和杨建丰有关,是他用命换回来的。”
去年“五一”期间,杨建丰在船上担负备勤任务。突然,不远处的大桥下传来高呼声:“快来救人啊,有人跳桥!”
见此情景,杨建丰迅速带领备勤小组启动冲锋舟,2分钟内就赶到了事发水域,并确认落水群众位置。
落水处在大桥8号桥墩附近,那里水流急,旋涡多。冲锋舟一旦与落水群众靠得太近,高速旋转的螺旋桨容易给水中人员带来危险。
危急关头,杨建丰拿起救生圈纵身一跃跳入水中,奋力游向落水者,在战友的协同配合下将落水者成功救起。1个月后,获救群众在家人的陪同下专程来到大队赠送锦旗表示感谢。
问起杨建丰一共从长江里救了多少人,他愣了一下,随即说:“记不清了,但我大概是咱大队救人最多的。”
杨建丰指了指5号桥墩与6号桥墩的中间部位说:“这个地方发生过多次跳桥的事。还有,码头下游那个斜坡处,经常有人在那里钓鱼,因坡面比较陡,发生坠江险情比较多,后来大队专门在这里放置了相关器材。”
救人英雄也是业务能手。从入伍第一天起,杨建丰就下定决心,要像雷锋那样,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一番成绩。他苦练游泳本领,刻苦学习船艇驾驶技能,记下20多万字的专业笔记,掌握了船艇驾驶、机电维修等多项专业技能,将不同型号船艇的技术参数牢记于心,逐渐成为船艇专业技术能手,还带出多名业务骨干。
面对成绩,杨建丰腼腆地笑了笑说:“我们经常讲,学雷锋不仅是做好事,更要像他那样练就过硬的能力素质。只有这样,关键时刻才能有挺身而出的勇气和完成任务的实力!”
向雷锋学习,已经成为官兵的一种工作方法和生活习惯
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随着时间推移,唐伟对这句话的理解更加深刻。
他发现,向雷锋学习,已经成为大队官兵的一种工作方法和生活习惯。遇到事情,大家首先会思考:雷锋会怎么做?我该怎么做?
船艇大队驻地附近有一家“阳兴家园”康复院,里面30多名病人都是残障人员。他们中有些人已经许多年都没有走出过这个院子。得知这一情况后,唐伟安排官兵分批护送他们到各自想去的地方走一走、转一转。
每次官兵一到康复院,病人们都像过年一样高兴。老院长握着唐伟的手说:“是你们给他们带来了快乐,让他们燃起了重新生活的希望。”
从这件事中,唐伟也意识到:“群众有困难,不要让他们等到解决不了才来找我们,要主动想着为他们排忧解难。”
这些年,船艇大队设立“国家的孩子”救济账户,力所能及资助驻地特困儿童和收养孤儿的家庭,为新时代少年儿童茁壮成长加油助力。
家住大成路的陈婆婆,行动靠轮椅,还需要照顾瘫痪在床的老母亲,生活主要靠低保救济,大队官兵主动结对帮扶,逢年过节上门看望,多年从未间断。
彭刘杨社区的刘婆婆,与患脑瘫的孙女相依为命,官兵们坚持帮她打扫卫生、修理家电、处理家务,两人的生活得到很大改善。
每名官兵都是一颗“学雷锋”的种子。老兵周翔原来是船艇大队一名班长,退役后在武汉铁路局上班。在部队时,他就被大家称为热心大哥。回到地方工作不到一年,他又被武汉市评选为“最美铁路人”。
在船艇大队服役的经历,深深影响着周翔。他说:“现在我们撒下爱的种子,总有一天它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从船艇大队退役后,有50多名老兵主动加入地方“雷锋志愿队”,有的组建了长江救援队,有的还成为公益基金的牵头人。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让雷锋精神在中华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微光成炬,汇聚起澎湃暖流;爱的力量,在守望相助中不断传递。逢年过节,不少周围群众自家种的瓜果成熟后,会主动送到船艇大队来,给子弟兵们品尝。官兵反复推辞,可有的群众放下东西就走。
近期,又一批新兵下连,来到船艇大队。入营仪式上,唐伟对大家说:“一个正能量的集体,是人生最好的向导。我们这支部队驻扎在这里,每天都会接触人民群众。我们的任务看似是守护大桥安全,实际上守护的更是老百姓的口碑,是人民群众的心。”
“接过雷锋的枪,千万个雷锋在成长……”仪式结束,官兵高唱《接过雷锋的枪》,铿锵有力的歌声透着自信与坚定,飘向大江两岸……
(本文图片由杨垒、朱金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