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星导航系统委员会委员钱卫平主持年会。亓创 摄
5月23日,第八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在上海召开。作为国际三大卫星导航学术会议之一,本届年会以“定位,万物互联”为主题,分为开幕式、GNSS主管部门报告、特邀报告、分会交流、科学普及、展览展示等环节,全方位体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及世界各大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发展成果,展现出卫星导航与新兴技术融合发展趋势,高精度时空信息服务已逐步渗透并赋能各行各业和大众民生,成为万物互联、联通共享的时空基础,为人类发展带来无限可能、无限憧憬。中国卫星导航系统委员会主席王力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国内外卫星导航系统主管部门领导、卫星导航领域院士和专家学者、卫星导航应用企业代表3000余人参加了年会。第八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在上海召开。作为国际三大卫星导航学术会议之一,本届年会以“定位,万物互联”为主题,分为开幕式、GNSS主管部门报告、特邀报告、分会交流、科学普及、展览展示等环节,全方位体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及世界各大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发展成果,展现出卫星导航与新兴技术融合发展趋势,高精度时空信息服务已逐步渗透并赋能各行各业和大众民生,成为万物互联、联通共享的时空基础,为人类发展带来无限可能、无限憧憬。中国卫星导航系统委员会主席王力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国内外卫星导航系统主管部门领导、卫星导航领域院士和专家学者、卫星导航应用企业代表3000余人参加了年会。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委员会主席王力致辞。亓创 摄
在世界各大卫星导航系统更新报告环节,北斗系统、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和欧洲伽利略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主管部门相继做了报告,全面介绍了各自系统建设、应用发展、国际合作、国家政策等方面情况,充分展现出各大系统加快建设、不断升级完善、提升服务能力、促进全球应用的发展格局。中国始终秉持和践行“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的发展理念,已经全面启动北斗系统第三步建设,即北斗三号系统,计划今年下半年发射6-8颗全球组网卫星,2018年前后完成18颗卫星发射,通过优化卫星发射计划,率先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基本服务;2020年将形成全球服务能力,建成世界一流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三号系统在北斗二号系统基础上,增加了性能更优、与其他系统信号兼容互操作程度更高、用户体验更优的服务信号,实现了更高精度的星载原子钟和星间链路技术,高精度时空信息服务能力将会得到大幅提升,为加快构建国家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提供强劲动力。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年会科学委员会副主席扬长风致辞。亓创 摄
年会将召开卫星导航应用技术,导航与位置服务,卫星导航信号与信号处理,卫星轨道与钟差,精密定位技术,原子钟与时频技术,卫星导航增强技术,测试评估技术,用户终端技术,多源融合导航技术,PNT新概念、新方法及新技术等多个技术分会,分享全球先进理念和先进技术,激发技术创新。
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金兴明致辞。亓创 摄
作为年会的高端活动之一,本届年会应用产业化论坛、政策法规分会,围绕北斗行业标配化使用、大众规模化应用、应用标准国际化、全球化应用,从政府政策、用户应用和产业研究等方面进行交流讨论,主要有两大热议焦点,一是全国时空信息服务平台构建,通过平台建设打通基础设施和用户应用的桥梁,推动形成国家时空信息应用服务体系,充分释放系统服务资源,降低用户使用的技术、管理门槛,深挖用户潜力,打造北斗导航应用升级版;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星导航条例》作为国务院立法计划任务,已全面展开研究起草工作,为形成国家卫星导航领域基础法规,规范国家卫星导航领域活动,确立北斗系统作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法律地位提供法律基础。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挂你办公室主任冉承其作报告。亓创 摄
年会同期举办了第八届中国卫星导航应用与成果展,展出面积12000平方米,设置功能区及企业展区,140余家国内外知名导航企业参展,届时还将举办多场新技术产品发布、现场互动活动等,是目前全球最大规模、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卫星导航领域专业展览。通过各企业应用成果展览,将全面展示北斗系统在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水文监测、气象预报、测绘地理信息、森林防火、通信时统、电力调度、救灾减灾、应急搜救等多个行业和大众消费领域的成功应用。
第八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现场。亓创 摄
据统计,2010-2016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产值持续增长,2016年底已达2100亿元人民币,北斗贡献率超过30%,已成为助推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年会期间,还颁发了“北斗杯”及青年论文等奖项。本届年会由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科学技术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国防科工局系统工程一司、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任务局、中国工程院国际合作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政府共同支持,上海北斗导航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等单位共同承办。(邓孟、亓创、邹维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