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不忘初心

2019年10月1日,北京,宽阔的长安街上,大军列阵,铁甲生辉,其中,由国防科技大学前沿交叉学科学院科研团队研制的激光陀螺列装于多型主战装备,为一件件国防重器锻造出逐梦海天的“导航之芯”。

2013年,习主席视察国防科技大学时强调指出,“紧贴实战、服务部队,使科技创新同部队建设发展接好轨、对上焦。”统帅的指引是方向、是召唤,也是激励和鞭策。

回首七年,团队研制的陀螺已形成两大系列、多种型号,在我军多项重要武器装备的研制中试验成功并实现列装。现在,我校是全国唯一具有独立知识产权、能全闭环研制生产激光陀螺的单位。产品质量国际一流,国内领先。

越有挑战越向前。曾有人问:“群雄逐‘螺’,为何你们能笑到最后?”团队成员自豪地回答:“强军兴国的使命担当是我们干事业永远的‘轴向’,只有像陀螺一样不停旋转的团队才能造出最好的激光陀螺!”

小型化、高精度是世界各国激光陀螺研制追求的方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团队负责人带领团队把近5年生产的所有陀螺测试数据都打印出来,那段时间,团队整天扎在一人多高的数据纸堆里,一干就是9个月,最终,规律找到了,尺寸缩小了,精度也提高了。

超精密光学加工是激光陀螺研制的一个重要技术瓶颈。手工抛光的玻璃表面质量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个别质量很好,但大多数都成为废品。无数次失败让团队成员备受折磨。“从头再来!”金世龙教授斩钉截铁地说。在加工生产一线,团队成员从最普通的工艺入手,拜工人为师,潜心加工。经过1000多个日夜,团队终于攻克了一系列工艺难题,掌握了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腔镜光学加工技术。

“我们研究出的东西,一定是要形成战斗力的,这是我们的基因。”团队成员杨开勇教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七年来,在强军目标指引下,团队大力弘扬全国典型高伯龙院士科技报国、创新为战的崇高精神,把探索的目光延伸到陆海空天,不断开拓激光陀螺应用的新领域。

2019年,让团队成员袁保伦倍感欣慰的是,由他主导研制的某型激光陀螺惯导系统以超过规定指标数倍的高精度表现顺利通过试航检验,“总算是成了!”

一年来,袁保伦跑部队做试验、跑厂家做样机、跑评审会做鉴定……加班到深夜、吃饭没准点、睡在办公室的行军床早已是生活常态。七年来,为了加快试验和定型进度,团队成员第一时间上舰船、到海岛、进部队、睡工厂,经常满脸汗水、两手油污,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用实战需求引领科研方向,用工匠精神雕琢科研产品”的责任与担当。

2015年9月3日,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中,列装了高精度激光陀螺的多种装备米秒不差地通过天安门;2019年4月23日,在庆祝海军成立70周年海上阅兵中,列装有新型激光陀螺的多型舰艇军威浩荡,气贯长虹。

目前,团队研制的激光陀螺已广泛应用于陆、海、空、天等领域,为我军新质战斗力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因为保密需要,团队成员的学术论文不能公开发表,没有论文和获奖成果的支撑,很多专家做了无名英雄,但他们说:“相比国家利益,其他都是浮云。让成果最大限度转化为战斗力,才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一个人忙,是一种现象,一群人忙,是一种力量。七年来,无论是院士、资深教授,还是刚刚博士毕业的90后,都把实验室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他们平均每年加班1500个小时,多的超过2000个小时。在研制工作最艰难的时期,他们每天在实验室超过15个小时,几乎每年春节都在实验室里度过。

2017年7月19日,习主席向新调整组建的国防科技大学授军旗、致训词,从此揭开了国防科技大学建设发展的新纪元。前沿交叉学科学院应时而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惯性导航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如何能在新环境中持续保持引领作用,始终处于科技发展前沿?这是新时代陀螺人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单位年度预研工作会议上,团队负责人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我们不仅要牢牢树立在激光陀螺领域的领先地位,还要大胆开拓创新,向着新型光电惯性传感器件研究领域进军!”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目标呼唤新作为。原子陀螺是未来超高精度惯性导航的重要发展方向;光力加速度计是当前世界上的研究热点;半球谐振陀螺在航空航天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应用优势……瞄准未来,团队很快站上开拓创新的新起点,展现在他们面前的将是国防科技事业的又一个春天。

0101602600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