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降兵某军军史馆。
空降兵某军军史馆中天地雄师空降突击群雕塑。
空降兵某军军史馆:血染战旗美如画
■刘治鑫 中国国防报特约记者 蒋 龙
特级英雄黄继光舍身堵枪眼、邱少云烈火焚身岿然不动、孙占元拖着断腿与敌同归于尽……置身空降兵某军军史馆,英雄先烈的血性故事在人们心里激荡。
该馆馆藏文物1万余件、历史照片10万余幅,开馆9年来,累计接待70万余人次参观,先后被评为“国家国防教育基地” “全国首批青少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基地”等。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这面战旗见证了红色血脉的一代代传承,让人肃然起敬!”5月上旬,该军所属某旅组织新兵和来队家属参观军史馆,新兵王浩在布满381个弹孔的战旗前发出感叹。
这是一面曾飘扬在上甘岭战场的战旗,绣有“英勇前进,将红旗插到解放的阵地上”几个大字,当年由该军前身部队8连连长李保成带上阵地。战斗中,为保存有生力量,8连官兵被迫转入坑道,随后与敌展开地面阵地争夺。白天敌人将阵地夺过去,官兵再利用夜晚将阵地夺回来。每次进行反击,这面红旗都会被重新插上阵地,经历一次次子弹穿、弹片崩,一位旗手倒下、另一位旗手又会冲上来。
阵地东侧有个敌军地堡,视野开阔、火力猛烈,部队在此多次受阻。8连两次组织爆破均未成功,担任掩护的战士赖发均机枪都打得散了架,连长李保成见他身上3处负伤,便让他下去包扎。
“不行,我非得去干掉它。”说罢,赖发均握着手雷,向敌地堡匍匐而去。接近地堡时,全身多处中弹且几乎耗尽体力的赖发均趴在弹坑里停歇片刻,之后攒足最后一丝力气,突然向前跃起,拉响手雷扑上敌地堡。敌人的地堡哑火了,21岁的赖发均壮烈牺牲。
面对生死考验,官兵毫不畏惧,抱定“只吹冲锋号,不打退堂鼓”的信念坚守坑道14昼夜,最终将这面被敌人枪炮打了381个弹孔的战旗插上上甘岭主峰,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在馆内展出的众多文物中,四川籍军属李丽娟被一架由废旧的电缆和木材组成的软梯触动。汶川地震发生后,该军万余名官兵闻令而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
该军所属某团在绵竹市清平乡执行救灾任务。突然,一位衣衫褴褛的矿工跑来求助:该乡小木岭地区近千名群众被困深山,急待救援!这位矿工是从小木岭上的一条引水涵洞里摸索着出来报信的。
该团立即组织救援队奔赴小木岭。小木岭地势险要,唯一的进山公路被震断形成堰塞湖,大型施工设备无法开进,引水涵洞又在离山脚高约500米的半山腰,坡度达70°。官兵看到附近有大量电缆和木材,便决定连夜赶制软梯救群众。
5月18日,由6名党员组成的突击队开始徒手翻越涵洞。突击队员刘彬系上保险绳一点点往上爬,每前进一米都要消耗巨大体力。最后,他拽住被震断的电缆线爬上涵洞,并用早已血肉模糊的双手将战友一个个拉上来,成功搭建了软梯。从5月18日上午至20日傍晚,历时3天2夜,该团官兵通过这架搭在悬崖上的软梯,将被困的756名群众一个个背送下山。这架救命的软梯也被群众称为“生命天梯”。
历史文物再现英雄故事,专题展厅深化激励效果。“烈士英名,彪炳千秋”,看见这几个鲜红大字,前来参观的新兵和来队家属站在“烈士名录”展区,心情格外沉重。在中间红五星的映衬下,墙上密密麻麻的烈士名字映入参观者眼帘。“面对生死,先辈们都勇敢面对,困难面前我更不应退缩!”望着墙上先烈的名字,在军事考核中失利的新兵李中毅下定决心,回去以后一定要加班加点,努力克服困难,提升自己的训练成绩。
该馆馆长刘圣德介绍,馆内像这样触动参观者的历史文物与专题展区还有很多,它们不但拉近了部队官兵、地方群众与红色历史的距离,也让军史馆成为滋养官兵心灵的精神富矿,持续激发官兵当兵打仗、练兵打仗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