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军校

    近期热播的科幻剧集《三体》中,三体星球派来“智子”锁死地球基础物理研究400年,最后致使庞大的人类星舰舰队被一颗“水滴”瞬间摧毁的故事,再度引发人们深思:基础研究对人类科学研究乃至文明发展的意义,到底有多大?

    万丈高楼平地起。任何科技创新、任何高新科技的产生都离不开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和根基,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

    对于军校学员来说,基础课程的学习也犹如“打地基”的过程,需要教员年复一年春雨润土般辛勤地付出,更需要学员日复一日水滴石穿般刻苦地学习,才能在大学学习阶段构建起一座稳固的知识体系大厦,并预留出足够的向上发展空间。

    陆军工程大学基础部狠抓基础课程建设,仅去年以来学员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就荣获全国全军奖励60余项、省级奖励100余项,不断夯实为战育人的根基。今天,让我们走进陆军工程大学基础课程教学的课堂,聆听他们“元气”满满的青春故事。

    ——编 者

    军校课堂 “元气”满满

    ■汪泽焱 潘 炜 景红纬

    教员何苏红(左一)将飞行案例融入大学物理教学中。陈劲霖 摄

    原来物理可以如此新

    在陆军工程大学基础部教员何苏红的案头上,有一本陈旧的手写教案,文字和物理公式密密麻麻布满整个书页,新老笔记清晰可辨。

    每次备课前,何苏红都会拿出这本教案,看看哪些重难点问题是学员比较难懂的;每次上课后,她都会把新的问题详细记录在册。

    从2008年初登讲台开始,每个学期何苏红都会不断完善这本手写教案,一写就是15年。

    “物理这门基础学科需要注重日常积累,来不得半点虚假。”何苏红说,就像我们物理学中的动量定理,是力对时间的积累,日积月累才能水滴石穿。

    这种积累对于何苏红来说,不仅在于教学知识体系的不断更新完善,更是向实战聚焦的课程实践。

    上升、下降、悬停、侧飞……那一次,在何苏红的物理课堂上,视频里已毕业的飞行学员许再德驾驶直升机划出完美航迹。

    正当学员们瞪大眼睛时,何苏红从力学的角度分析飞行战术动作,一条条航迹化为一组组物理数据,瞬间“点燃”课堂,引来学员们的热烈讨论。

    解铃还须系铃人。物理课上为何会播放这样一段“战斗”视频?还要从几年前说起——

    初上大学物理课程,航空飞行与指挥专业学员许再德有些吃力,时间一长,学习兴趣也随之减退。

    一次课后,许再德的一个问题引起何苏红的注意:直升机的飞行控制和作用于直升机上的力与力矩有什么关系?

    在为许再德解答这一问题的过程中,何苏红了解到,与物理这些公共基础课相比,学员们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更加重视,也更感兴趣。“但是‘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飞行学员不仅要知道如何飞,还要知道为何能这样飞,这样才能飞得更好更高,在未来空战场更加游刃有余。”

    秉持这一观点,何苏红认真研究“生长军官高等教育航空飞行与指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梳理与大学物理相关的专业背景课程和岗位任职课程,挖掘该专业中的物理知识和物理原理,确定大学物理与专业的联系,将大量飞行案例融入大学物理教学中。

    “直升机操纵可以通过旋翼和尾桨状态的改变而实现,直升机的上升、下降、悬停、侧飞等情况,都是受各种力及力矩产生的……”何苏红将学员的这个问题拓展成一堂大学物理课,课堂上的她仿佛成了一名飞行教员。

    课堂上,何苏红将教学内容由原来分析抽象的质点、杆、滑轮等模型所受力及力矩的问题,转变为研究真实的直升机受力及力矩问题,与“直升机飞行原理”“直升机飞行安全”“直升机结构与系统”等后续课程的知识相融合,帮助学员从物理学的角度去分析、解决专业问题。

    “原来物理可以如此新!” 何苏红的物理课调动起飞行学员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如今,已经毕业的许再德成了一名真正的飞行员,他常和何苏红通电话交流,咨询实际飞行中的物理问题。何苏红的手写教案上,也多了一个板块——大学物理知识与航空飞行指挥的联系与思考。

    原来数学可以这么美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高等数学课上,当教员毛自森脱口而出这句诗时,学员们有点纳闷:“这句诗和数学课所要讲述的求极限有什么关系呢?”

    “极限,描述的是一种事物的状态,‘天际流’可以看作自变量趋于无穷大,‘碧空尽’可以看作结果的0……”听着毛教员如此诗意的描述,学员们清亮的眼神里透着惊讶。

    毛自森从中国古典文化中寻找与坐标系的关联,从运动员的速度变化中画出函数曲线,从名著《静静的顿河》里用统计分析发现文学的魅力……每一堂课仿佛都是出自毛自森手中的艺术品,精心雕琢,用心呈现。

    “数学是抽象的,如果教学只是书本的简单复述,很难让学员产生共鸣。”15年前,从地方高校毕业的毛自森来军校任教。15年间,他一步步登上全军院校教学授课能力竞赛领奖台,成为军校教员中数学领域的佼佼者。

    陆军某合成旅干部侯鹏是毛自森的得意门生。起初,由于基础一般,侯鹏上大学高等数学课很紧张。然而,一次定积分概念课让他喜欢上了数学。

    课堂上,毛自森将几个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点融入定积分,时而激昂亢奋,声音抑扬顿挫;时而分析缜密,思维静水流深。哲学的深刻和数学的严谨相结合,无形间化解了侯鹏心中的紧张和不安,嘴角扬起抑制不住的笑容。

    之后的数学课上,侯鹏在概念形成中探索规律,在定义刻画中梳理规则,在性质应用中严守规定,数学知识在毛自森深入浅出的讲解中入脑入心。在首届全军数学建模竞赛上,侯鹏和战友用时间序列数字解决“某部队空降问题”,获全军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

    在部队的这些年,把数学思维运用到作战训练已成为侯鹏的一种习惯。

    东南沿海,云诡波谲。侯鹏所在部队在某海域开展远距离航渡和火炮试射训练。航渡配载、战场模块组合、环境影响等一系列与数学息息相关的战场数据考验着指挥长侯鹏。

    作战编组、方案拟制、计划优化、组织实施……侯鹏“手上千条线,心中一盘棋”,运用缜密的数学思维沉稳推进每一个作战进程。“用定量定性分析战场态势,用数字符号诠释战场,用理性眼光看清事物本质,这样才能最大发挥作战效能。”

    数学美的背后,是该校基础部教员孜孜不倦的追求:他们与知名高校合作,建立常态化教学培训机制,定期开展教学基本功比武竞赛,鼓励教员参加全国全军各类竞赛活动,组织教员赴部队当兵锻炼,加深对部队力量编成、武器装备、军事理论等方面知识的学习理解。

    如今,已考入国防大学读研究生的侯鹏,正向人生新的高地发起冲锋;毛自森则结合数学建模后续问题开展课题研究,先后带领建模团队获批6项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开启学员多元化的成果转化之路。

    “数学是学习理工科的基础,从简单出发,引导学员开展自主学习,寻找数学之美,静下心提炼数学课程的思维方法,才能让学员真正将知识入脑入心。”毛自森说。

    原来外语可以这样学

    南京郊区某训练场,第七届陆军国际学员周模拟联合国维和行动在这里进行。这次设置的演练课目是巡逻车队路遇武装分子哨卡拦截。

    随着一阵刺耳的刹车声,载有模拟联合国维和军人的车辆猛地停下。几名沉着脸的“武装分子”冲上前来,用枪抵住这群“蓝马甲”。

    第二组负责人德国女军官娜嘉此前执行过不少军事任务,对这次学员之间的演练有些不以为意。没想到,眼前的“武装分子”让娜嘉的神经一下子紧绷起来。

    “仿佛真的置身于战场。”双方对峙了大约20分钟。最终,娜嘉选择了退让。“中国军校学员在执行任务时态度非常坚决,表现得很专业。”娜嘉说。

    学员王文宇就是娜嘉眼中表现专业的那名军人。在陆军国际学员周模拟联合国维和分队行动推演现场,王文宇以联合国维和步兵营营长的身份,对某国武装冲突情况进行分析判断,提出具体方案,对冲突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带领小组快速完成方案拟制,赢得了大家“点赞”。

    其实,王文宇能缜密分析维和冲突得益于日常军事英语课堂的锻炼。

    “我们不少同学军校毕业后会有走出国门维和的机会,今天这堂课我们请几位同学现场模拟维和人员通过不同国家军事检查站的场景……”课堂上,军事英语教员高黎真实模拟不同国家、不同检查站的场景设置,探索实战背景下处置维和过程中所遇到的交流问题。

    “军事英语课程不是简单的教会学生语言,而是要更深层次地为学员打开世界军事领域的一扇窗。”高黎说。

    就是这堂日常的军事英语课,在2022年外研社“教学之星”全国总决赛现场,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军事特色授课背景、流利的口语表达、缜密的教学设计让人眼睛一亮。在全国800组参赛团队、4000位参赛教师中,这堂课脱颖而出,获全国总决赛一等奖。

    “教员授课能力是上好课的基础。”基础部领导说,“我们通过‘课程建设、能力培训、教学研究与反思、教学竞赛、部队实践’五级联动,分老中青新四个层次培养教员的授课能力,有效提高授课质量。”

    “我们教授外语不应只是当翻译匠,更应该是教授学员制胜未来战场的利器。”高黎说,这个利器从某个角度来讲,就是培养学员的世界眼光,教会学员用战略思维了解世界,用发展眼光看待未来。

    军校课堂,“元气”满满。在这些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上,我们看到了物理的新、数学的美、英语的广,更看到了军校教员和学员初夏阳光般的朝气与活力。这是成长的时光,更是强军的足音。


0101602600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