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事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人民高于一切,生命重于泰山,共和国将军解放军原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副院长杨金池将军为奋斗在湖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一线的医护人员、人民子弟兵、工作人、湖北人民创作书法作品。为中国加油,为武汉加油,中国必胜!


                                                    
杨金池,1942年 10月出生,宁津人。 1960年5月参加工作,1963年12月应征入伍,196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副院长。1998年8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虽身为少将,杨金池却是始终保持着低调、朴实的风格,采访之前,我们除了搜到一张证件照和寥寥数语的介绍,其余信息均为零。
与记者见面之后,杨老有些顾虑,自己仅是和平年代的一个兵,没有干过轰轰烈烈的大事,担心达不到我们的要求。
这显然不用 “担心”。杨金池少将22岁入伍,从一名普普通通的农家子弟逐渐成长为共和国的将军。他自称自己 “干了一辈子参谋”,少有大张大阖的传奇故事,但是凭借其踏实、勤勉、敢于创新的品格,一次次出色完成了部队交予的各项任务,以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卓越的组织才能,为党、为国家奉献了近40个春秋。
出身贫苦却不甘平凡
1942年10月,杨金池出生于宁津县相衙镇大刘普村。在那个旧时代,杨金池对于童年的回忆多是灰色调的。
杨金池的曾祖父为了糊口,曾只身前往北京干一些卖针线的小生意,后来赚了点钱,就在北京置办了一处小宅子。但好景不长,曾祖父的儿子——也就是杨金池的爷爷染上了抽鸦片的恶习,花光了全部积蓄不算,还赔上了北京的宅院,自己也染病身亡,曾祖父不得不带着杨金池的父亲、母亲回到了老家。
1945年,日本投降。败逃出中国时,仍不改侵略本性,到处烧杀抢掠,杨金池至今记得被父母带着东躲西藏的日子。不久,解放战争爆发,杨金池的父亲响应我党号召,义务加入了担架队,跟随部队南下参加了淮海战役。常年在外,以至于曾祖父去世前,都没有见到父亲最后一面,但是父亲的随军经历,却让杨金池对解放军有了最初的印象。
解放战争胜利之后,父亲回家务农,杨金池在当地读完了小学、初中。后来,宁津县急缺一批老师,就从各个学校选拔了一批学生,杨金池就在其中。在宁津一中上了几年师范班,杨金池被分配到马蹄张村,成了一名小学二年级的教师,不出半年,他又被调到了道口完小,当了半年的班主任。
彼时,杨金池一个月的工资是19元钱,却是全家 6口人的指望——杨金池有兄弟姐妹4人,二弟还在上学,母亲常年有病,家境异常艰难。杨金池迫切地希望改变这样的状况,于是,他放弃了教师工作,进城做了一名学徒工,这样,工资比原来每月多挣了3元钱。
做学徒之前,杨金池对于师傅们的严厉就有所耳闻,杨金池的师傅是个哑巴,不会说话,但是杨金池一出错,师傅就会拿锉刀、锤子使劲戳他几下。许多学徒工受不了师傅们的严厉,放弃了,但是杨金池却咬着牙告诉自己, “严师出高徒,一定要忍得住、学下去”。凭着一股子钻劲儿,杨金池还未出徒,就因技术精湛,年年被工厂评为 “红管家”,为了让父母放心,每次拿到奖状,他都会寄到家里。1962年麦秋时节,杨金池从工厂下放到老家并结婚。
但是,不甘心一辈子务农的杨金池又产生了一个新想法:当兵去!
      
杨金池:赤诚勤勉将军本色

部队就是一所大学校、大熔炉
最初选择去当兵,杨金池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可以随部队进城。然而,真正进入部队,他发现解放军的部队就像一个大学校、大熔炉,悄然改变了自己。在部队,他不但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教育,还培养了踏实、勤恳、能吃苦的品格。
3个月的新兵训练之后,杨金池进入某连队成了一名战士,初入连队,杨金池担任连队的文书兼军械员, 3个月之后,在军械员岗位上荣立了三等功。
当时,北京军区为提高战士们作战能力,组织了一次全军区大比武。在对军械员考核时,须蒙上双眼,拆、装组合各类枪支以及辨别不同类型的子弹。为了给连队争得荣誉,杨金池白天练、晚上练,甚至连吃饭、睡觉都在琢磨各类枪支弹药的特点,最终不负众望,从几千名战士中脱颖而出,一举拿下了全军区第三名的好成绩,记三等功。
杨金池把这个小成就归结为自己 “能吃苦、不怕累”,他说:“在不怕苦、不怕累这一点上,我是有基础的。”十五六岁时,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每年冬天他都会与小伙伴们一道推着独轮车去河北运煤,一辆独轮车装两个袋子,一个袋子就是75公斤,天寒地冻,来回要45公里,杨金池愣是坚持了一个又一个冬天。
参军之后,部队每年两次的野地拉练,更是异常辛苦。拉练时,每个战士要背上一床被褥、一双鞋子、一把小镐、一个米袋、一个水壶、 4个手榴弹和一支步枪,加起来有足足有25公斤,且每天以时速5000米的速度行走10公里,而如果赶上急行军, 1个小时就要奔走10公里,这种高强度的训练,极大地磨练了杨金池的意志力。
杨金池笑着说,这些锻炼之后,无论上级安排何种工作,杨金池从无怨言,对他来说,再辛苦的工作与这些比起来,都微不足道了。
事实上,杨金池在总结自己如何从一名战士成长为将军时,这样告诉记者,在部队,他能吃苦,不怕累,从来不计较任何一项工作的大与小、繁重或清闲,也从来不会挑肥拣瘦,而是绝对服从并做到极致,从而赢得了部队领导的肯定。
   将电化教学深入全军

    部队的38年, 杨金池在野战部队工作了8年,接着又在总部机关干了25年,此后,他被调入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担任副院长。
38年间,杨金池所从事的工作可谓五花八门,他当过文书、干过司务长、负责过作战与训练、参与过训练教材的编写和军事教育影片的拍摄,还管理过工厂、院校,也在电教局主持过工作。
虽然许多工作看起来很平常,杨金池却每每做到出人意料。在总部机关的工厂处,杨金池仅仅干了14个月,就赢得了极高的评价。当时,总部机关下属的一些工厂由于管理不善,效益每况愈下,连续多年涨不起工人工资,严重影响了工人的积极性。杨金池主动牵头,不辞辛苦地一遍遍向总部机关反映情况,在他的积极奔走之下,工人工资很快涨了起来,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工人,许多企业的效益得到了极大提升,杨金池也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赢得了上级部门和工人的肯定。
在主持电教局工作时,杨金池积极推进电化教学三深入,即 “深入教学、深入学科、深入课堂”,为我军军事训练水平的提升做出了突出贡献。
当时,杨金池发现部队在利用电化设备时,出现了一些不好的苗头:电视、投影仪成了摆设,摄像机充当了拍摄各类文艺演出的娱乐工具。这显然与部队购买电化设备的初衷背道而驰。
杨金池在工作中逐步认识到,电化设备如果用于军事训练,将发挥巨大的作用。以战术训练为例:过去进行战术教学最好的方法就是沙盘,但是由于沙盘是静止的,许多内容单凭沙盘难以表达出来;电化设备则不同,在上面箭头可以移动、位置可以转换,这就让许多抽象的内容就变得具体、生动,更有利于学员们理解、吸收。
于是,他为电教工作确定了这样的指导思想:推动电化教学 “深入教学、深入学科、深入课堂”。
在他的倡导和推进之下,这一思想很快在北京军区成为现实,并引起了全国各大军区的重视,纷纷将电化教学引入课堂,从而迅速提升了部队的教学水平。
赢得张万年总长称赞
    在总部机关的院校处工作时,杨金池建议每年组织各个军事院校的校长或是教务长进行集训。所谓的集训,事实上就是将各院校的负责人聚集到一起,交流教学经验,互相取长补短,这个做法可以打破了此前各大军事院校闭门办学的格局,一经提出,立马得到了上级领导及各大院校负责人的支持。如今,各大军事院校每年的互相观摩学习早已成为常态,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军事院校的长足发展。
一直以来,军事院校与部队可谓 “两张皮”,院校的教学满足不了部队的需求,部队也与军事院校保持着一定距离。如何让军事院校真正服务作战?这是杨金池一进入院校处时就思考的问题。经过深思熟虑,杨金池认为有必要让各军事院校也参与全军的战法研讨会,推进院校教育与实战接轨、融合。起初,这个想法得到了不少人的反对,有人说,部队整天演习、训练都不敢说有多大成果,院校能搞出什么来?
杨金池力排众议,一再申请之下,最终获得上级领导的支持。在他的组织之下, 16所有关的军事院校用了半年时间,攻克了登陆、滨海城市作战这两个课题的战法。在研讨会上,院校方提出的战法折服了全军,时任总参谋长的张万年参观完这些战法之后非常满意,称赞说: “还是院校有人才”。也就是总参谋长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一下扫除了部队官兵对军事院校此前存在的 “偏见”,对于提升院校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为南京陆军指挥学院解决了四大困扰
1996年6月,杨金池升任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副院长,分管后勤、行政工作。刚到学校,院长、政委就亮明了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后勤保障上的四大难题:第一是吃水难,长江离学校20多公里,中间还隔着一座山,水压不够,学校只有在早、中、晚做饭时间才有水用;第二是打电话难,一个教研室30名教员共用一个电话;第三是住房难, 700多名教职工的房子达不到标准;第四是坐车难,全学院仅有几辆车,出行极为不便。
这四大难题堪称困扰院校多年的 “顽症”,杨金池却一一成功缓解。他先是解决了打电话、出行等问题;而为了保证学校有充足的水源,杨金池一遍遍地与当地政府沟通,最后不但重新铺上了水管,还在山顶增设了一台发动机,让学校实现了即时供水;为了改善教职工住房条件,杨金池一方面向总参谋部请求支持,一方面提出,在院校闲置十余年的地块盖一批楼房,部分向社会出售,解决了一部分建设资金问题,为学院新增住房200多套……就这样,在杨金池的努力之下,学院四大难题均实现了极大缓解,杨金池向学校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杨金池在工作中向来不计较名利,在坚持原则的同时,又能主动承担责任,这让他在工作中赢得了很大支持,杨金池说: “这得益于母亲的教育,她时常告诉我,不管走到哪里都要懂得谦让,任何时候也不能骄傲自满。”此外,虽然管理后勤工作多年,但是杨金池从来不贪占公家的一分钱,一直恪守廉洁与本分,让他赢得了领导的信任和同事的尊重。
有生之年想回老家住几天
     从22岁参军,杨金池已经阔别家乡50余载,但是他从未忘却故乡对他的养育。父母在世时,他每年必定回家一趟,后来父母离世,虽然回家的机会少了,但是每当家乡需要帮忙,杨金池总是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来。
上世纪80年代,宁津一家化肥厂生产中遇到了很大困难,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煤炭,企业步履维艰。杨金池得知此事后,立马协调了隶属部队的某工厂予以了支援,向这家化肥厂赊销了一批煤炭,救活了这家企业,至今,这家企业仍在运转。
而每当听说家乡人在北京组织老乡聚会,杨金池一定会尽力参加,不但给家乡发展积极出谋划策,还利用自己的声望给家乡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眼下,随着年龄增长,杨金池对家乡的想念与日俱增。
他告诉记者,现在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在有生之年可以回老家住上几天。
离别之时,杨老希望通过我们向家乡父老送上自己真挚的祝福,在题词本上,他郑重地写下了: “祝福家乡父老生活幸福,身体健康!”
 
 
 
 

0101602600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