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开国少将

1676686034259628.png


         吕作松(1913年—2005年10月24日),湖北省阳新县黄颡口镇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任红八军团政治保卫局保卫队队长, 红五军团独立师副营长, 营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区队长, 队长。1942年起任军委总后勤部第十八兵站一分站站长, 第一科科长。解放战争时期, 任东北民主联军后勤兵站部东线运输处科长, 副处长。1948年任东北野战军后勤部第二分部参谋长。1949年任第四野战军后勤部第二分部副部长。参加了辽沈、平津、渡江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任海军后勤部车运部部长, 海军工程部副部长, 海军军事学院院务部部长, 海军学院副教育长。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2005年10月24日19时14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逝世,享年93岁,骨灰安葬于阳新湘鄂赣边区鄂东南革命烈士陵园


人物生平


吕作松1913年出生在阳新县黄颡口镇吕广湾一个贫苦家庭,兄弟三人中排行老二。14岁那年,吕作松父母为了养活子女,将他过继给同村一户家境稍稍殷实的人家继承香火。在这户人家里,吕作松的命运并没有得到改变,依然一日三餐不能吃饱,除了放牛,还要看大人的脸色。吕作松如进囚笼,认为“守穷”不是长久之计。

1929年3月的一天,16岁的吕作松和村里5个放牛娃像往日一样照料着各自的水牛,谈笑间他们突然看到一支军队沿着山路前进。吕作松将牵牛绳一丢,大声问玩伴:“谁和我一起去投军?”见无人附和,吕作松独自下山,一口气追上了那支队伍。村里人甚至不知道他是当了红军还是投了国民党,反正那年月战事频繁,都认为“他死定了”,直到1950年, 吕作松带着警卫员荣归故里,村里人才有了他的消息。

吕作松丢下牵牛绳追赶上的队伍自然是红军,他随军先去了大王镇,训练一段时间又去了龙港镇,参加了中央苏区一至五次反围剿,并参加了伟大的长征。

吕作松经历大小战斗不下千余次,但给他“最惨烈”的记忆当数“打通国际交通线”的经历。1936年,吕作松所在的红军同红四方面军经过艰难跋涉,终于到达陕北,被编入西路军,执行中央命令,完成打通国际交通线的任务。西路军一路上遭到马步芳等西北“三马”的疯狂围攻,损失惨重,吕作松在拼杀中被炮弹击中,深深地埋入了黄沙中,待他清醒后爬出来,才知道自己是惟一的幸存者。西路军的失败,是我军历史上少有的几次大失败之一,红军西路军出征时总人数为21800人,几乎是全军覆没。在解放战争期间,吕作松前后参加了著名的“三下江南”和“四保临江”的战斗,并随第四野战军参加了辽沈、平津战役,为共和国的建立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从而书写了自己人生的辉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吕作松任海军工程部副部长,海军军事学院院务部部长,海军学院副教育长。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

吕作松将军情系家乡。1977年,他将军委拨给他的2.8万元建房款,捐献给阳新投入富池大闸的建设项目中。1998年,他又捐款一万元给阳新县实验中学,用于修建该校的标志性建筑——古月楼。他还先后为阳新发电厂建厂购买设备贷款,为家乡军山村抗旱排涝、柑桔生产、学校建设、公路建设等一系列关系民生的事情四处奔波,鞠躬尽瘁。

2005年10月24日,吕作松将军在南京军区总医院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93岁。老人生前多次嘱托孩子们,百年之后要送他回归故里。25日,吕将军的部分骨灰由南京运回故乡阳新,安葬在鄂东南革命烈士陵园,与生养他的红土地融为一体。 


0101602600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