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桥(1914—2008.12.21),安徽省霍邱县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历任营书记、队长、科长等职,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四、第五次反“围剿”和劳山、直罗镇、东征、西征等战役战斗,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他历任学员、校部秘书、副科长、副处长、科长、政治处主任、太行陆军中学政治委员兼政治处主任、处长、部长等职,参加了太行区反“扫荡”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副部长、部长等职,参加了鲁西南、进军大别山、淮海、渡江、西南等战役战斗。
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西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兼政治干部管理部部长、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军政治委员、昆明军区副政治委员、军委通信兵部政治委员等职,为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陈鹤桥是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共第十一、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华侨委员会委员。他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陈鹤桥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12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人物生平
陈鹤桥(1914—2008),安徽霍邱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二十七军三团政治处宣传队队长,红二十八军第八十二师政治部宣传队队长,红二十五军政治部、红十五军团政治部文印科科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党务科副科长,组织科科长,上级干部科政治处主任。1943年任太行陆军中学政治委员,后任中共中央北方局秘书处处长,冀鲁豫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鲁豫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947年起任晋冀鲁豫野战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中原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949年任第二野战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参加了淮海、渡江、西南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军政治委员。1964年任昆明军区副政治委员。1966年任通信兵政治委员。1975年任第二炮兵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陈鹤桥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12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1944年夏,太行、冀南、冀鲁豫地区发生严重的蝗灾,当地党组织和抗日政府动员广大军民开展剿蝗大战,有效地保护了生产,取得了丰富的经验。陈鹤桥把三个地区的剿蝗情况综合起来,起草了《太行剿蝗经验》,呈送给邓小平审阅,准备发往华北各地区参考。邓小平看后认为,写得很好,并指示他用明码电报发往各地区并报送中央。6月22日,延安《解放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了这篇文章,并加评论说:“太行的剿蝗运动,不但对太行来说是救灾的重大措施,而且对全国来说,也是一件空前的盛举,是生产方面一件破天荒的成就,值得大书特书。”
陈鹤桥在陆军中学任政治委员期间,组织上给他配了一名公务员吴万顺。吴万顺才15岁,出身贫苦,聪明机灵,但没有文化。看到一批批青年学生文化程度不断提高,陈鹤桥不由联想起自己小时候求学的艰难和没有文化的苦恼,决定挤出时间教吴万顺学文化。一天,他问吴万顺:“小吴,想不想认字啊?”吴万顺红着脸不好意思地回答:“咋不想呀!”“想就好,以后我每天教你认8个字。”
吴万顺一听,心里虽然高兴,但又觉得不妥,赶紧说:“不,政委,您的工作这么忙,哪里有时间?再说,我是来保卫照顾首长的,怎么好意思给首长添麻烦呢?”“工作再忙,每天教你几个字的时间总是挤得出来的,说添麻烦就不对了,革命同志互相帮助嘛,好了,就这样定了。”陈鹤桥以命令的口气说。此后,陈鹤桥每天晚上都坚持晚睡一个小时,在昏黄的油灯下,手把手地教吴万顺认字、写字。他先从“毛泽东主席、中国共产党、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等最常用的字开始教起,继而再教日常生活、工作使用的字句,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吴万顺记性好、悟性强,不久就认识了600多个字,能给家里写简短的信。在陈鹤桥调离陆军中学时,吴万顺已能读书看报了。
《陈鹤桥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