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少川(1915年-2002年6月27日),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皖西北赤卫军。建国后,历任苏北军区、江苏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军政委,建筑工程部第一副部长兼政治部主任,四川三线指挥组副组长,效能部副部长兼政治部主任。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汪少川(1915-2002)金寨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皖西北赤卫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曾任共青团霍山县区委书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二十五军团党务书记。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后任新四军第四支队手枪团政委、游击纵队政委、独立团团长,中共山嘉山县委书记,新四军第二师旅政治部主任、旅副政委,华东军区后备兵团政治部主任。建国后,历任苏北军区、江苏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军政委,建筑工程部第一副部长兼政治部主任,四川三线指挥组副组长,效能部副部长兼政治部主任。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游击战争时期
1915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9年参加家乡的土地革命暴动。一九三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一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三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在地方从事少共工作,入伍后任红二十七军班长,红二十五军营部文书、团总支书记、秘书、武工队队长兼政治指导员,中共黄冈中心县委书记。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便衣队是鄂豫皖武装斗争中有特色的一种方式。1933年秋,李世焱(1955年授少将衔)的便衣队是较早的便衣队。后来便衣队党政军一体,宣传、组织、武装群众,建立和扩大游击区和游击根据地,恢复和建立党的组织,安置红军伤病员,筹款筹粮,利用敌基层政权为我服务,严惩敌对分子,扰乱牵制敌军,搞侦察,送情报,扩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934年5月,吴焕先、徐海东派以夏云为队长、汪少川为指导员的一支12人的便衣队到霍山活动,建立了一小块苏区,组成了中共霍山县六区区委。便衣队发展到30多人,一直坚持到1937年4月。1936年5月,高敬亭从部队抽出10名骨干,组成黄冈便衣队,任命汪少川为队长。汪少川艰苦奋斗20个月,创建了以大崎山、杜皮嘴为中心,东到浠水,北抵麻城,南达长江,方圆200里的游击根据地,成为红28军在鄂豫皖边区坚持游击战争的重要后方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四支队手枪团政治委员,所部攻打无为县襄安镇时,敌保安大队龟缩到该镇东侧的一个预先设防的大庙里。汪少川带了团部的一名参谋和两名警卫员,把生死置于度外,近入大庙劝降,兵不血刃地将敌保安大队降服。后任抗日游击纵队政治委员,新四军第二师独立四团政治处主任,高邮独立团团长,天(长)高(邮)支队副司令员,滁县总队副总队长、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嘉山县委书记、县总队政治委员,新四军第二师六旅政治部主任,华东军区后备兵团政治部主任,苏北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苏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江苏军区政治部主任,陆军三十一军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治委员。1965年任建筑工程部常务副部长兼政治部主任,1978年至1982年任交通部副部长兼政治部主任。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汪少川离休后,享受正部长级待遇。2002年6月27日在北京逝世。
交通部原副部长兼政治部主任汪少川同志(享受部长级待遇),因病医治无效,于2002年6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胡锦涛、曾庆红、张劲夫、张震、洪学智分别以不同方式对汪少川同志的逝世表示哀悼,对其亲属表示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