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开国少将

吴咏湘_副本.png


       吴咏湘(1914.5.15-1970.3),湖南湘阴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湘鄂赣军区独立营连长,47团团参谋长。参加湘鄂赣苏区反“围剿”和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卢沟桥抗战爆发后,任新四军第1支队1团2营营长,1团参谋长。皖南事变突围后,任新四军第6师18旅54团团长兼政治委员,高(邮)宝(应)独立团团长,第1师16旅46团团长、政治委员,苏南第3军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雪枫大学教育长,苏中军区第1军分区司令员,副旅长、旅长,军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副军长、军长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1军军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0年3月16日在上海逝世。


人物生平



 

吴咏湘,1914年5月15日出生于湘阴县八景乡山阳村龙洞的一个贫苦农民家里。

6岁入私塾,12岁开始种田。

1930年春,参加赤卫少年先锋队。同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任湘鄂赣军区东南交通大队队长。1936年,任军区参谋兼独立营长。率部攻克浏阳北乡沙市街,《红星报》曾以《打响了反“围剿”第一炮》为题作了报道。1936年6月任红军十六师四十七团参谋长。

1937年7月,全国掀起了抗日高潮,吴咏湘在江西修水、铜鼓、宜丰、奉新等地区与国民党政府的地方官员谈判,完成了部队整编任务。1938年2月,任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一团第二营营长,由湖南平江开赴安徽,参加对日作战。1939年秋,任第一团参谋长。皖南事变中,随第一梯队从左路胜利突围,到苏南开辟抗日根据地。1941年3月,任新四军第六师十八旅五十四团团长兼政委,开辟高邮、宝应游击区。1943年4月,任四十六团团长兼苏南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1944年,率部随一、三纵队挺进杭州、嘉兴、湖州敌后,坚持抗日,任一师十六旅四十六团团长兼苏南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

1945年冬,吴咏湘任华中野战军随军学校副校长。1946年春,任华中雪枫大学教育长,后任苏中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1947年,任华东野战军第十一纵队第三十二旅副旅长,次年春任旅长。1948年底,率部参加著名的淮海战役,在碾庄地区围歼黄伯韬兵团的战斗中,阻击国民党新五军增援,浴血奋战13昼夜,保证主力全歼黄部,随后配合兄弟部队,在关帝庙追歼李延年部。1949年2月,任第三野战军第二十一军参谋长。参加渡江作战,5月3日攻克杭州,随后相继解放温州、台州及整个浙东南沿海地区,并率部参加解放舟山群岛战役。

1950年2月,任第二十一军副军长,1952年8月任军长。1953年3月,率部赴朝鲜参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因患鼻癌于1956年从朝鲜回国就医。

1970年3月在上海病逝,终年56岁。


人物事迹



 

班长牺牲 把钢枪留给了吴咏湘

吴咏湘是湖南大山里的穷孩子。为了养活他和两个哥哥,父母每年都要向富农借高利贷,负债沉重,无力偿还。遮风避雨的3间草房也被国民党反动派烧毁,只能借住在庙里。

1930年夏,十六岁的少先队员吴咏湘用梭标杀死了一个敌人,随后参加了红十六军,被分配到红七师三团五连五班当战士。吴咏湘的第一位班长只带了他两天两夜就牺牲了,吴咏湘甚至连班长的名字都不知道,却在心里怀念了他一辈子。

班长的脸上有长长的伤疤,从左颧骨穿过左眼皮和鼻尖,捎带右嘴角,一直到右下巴边。班长给吴咏湘戴上红十六军的袖标,又教吴咏湘打绑腿。晚上,吴咏湘睡在“金丝被”(稻草)上,半夜冻醒后又继续睡。天亮时发现,班长分了很多铺草盖在了吴咏湘的身上。

早饭后,吴咏湘学习射击。因为姿势不对,被连长吼了一句,吴咏湘感到委屈。傍晚,班长再次带吴咏湘到河边练习射击,并告诉他:你一枪打不死敌人,就可能被敌人一枪打死。

半夜,吴咏湘在梦中被班长叫醒,连夜奔赴荥家湾车站。在一座黄土岗的争夺战中,吴咏湘跟在班长的后面,冲向高地,夺取了敌人的一挺重机枪。为了拿下车站,团里组织敢死队,五连长任队长,吴咏湘和许多战友都报了名,但只有班长被选中。

东方发白的时候,红十六军占领了车站,百姓欢欣鼓舞。疲乏不堪的连长拿着一支枪来到吴咏湘面前,双手托举,郑重地说:“这是你班长的枪,他请我交给你。今后你使用它!不要忘记你的班长,他是我们的好同志。”

炮火硝烟 战士成长为开国将军

班长牺牲了,但班长那颗关爱新战士,忠于革命的红心,还有他那种奋勇战斗,不怕牺牲的精神,注入了吴咏湘的血液中,成为吴咏湘灵魂和生命的一部分。小红军吴咏湘背起班长留下的钢枪,跟着红旗,坚定地走上了革命战场,在炮火硝烟中不断成长。

红军时期的吴咏湘三负重伤,成长为红十六军代参谋长。

抗战爆发后,湘鄂赣红军改编为新四军一支队一团,吴咏湘任二营营长,跟随陈毅进入茅山打击日寇,配合正面抗战。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吴咏湘与政委江渭清等浴血拼杀,九死一生后成功突围进入苏南,开辟抗日根据地,发展地方武装。

解放战争中,吴咏湘任十一纵三十二旅副旅长、旅长。参加济南战役、淮海战役,在著名的“徐东阻击战”中,“碾庄围歼”,坚守黑山,追击李延年兵团和杜聿明兵团,立下战功。1949年4月时任二十一军参谋长的吴咏湘参与指挥二十一军成功渡江,后驻守浙东。1950年2月升任副军长。1952年8月升任军长。1953年率部入朝。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意志坚强 也是铁骨柔肠的有情人

新中国成立后,吴咏湘曾不顾病痛,到浙江奉孝的天目山区,费尽周折,寻找1945年牺牲的丁麟章烈士遗骸,使这位湘鄂赣时期的老战友得以在雨花台长眠。

文革期间,吴咏湘的很多老首长老战友被打成反革命,就算虚弱发烧,他也要强撑着病体接待外调人员,坚决不放过每一次为战友洗清冤屈的机会,并尽其所能照顾战友及其家人。

在病痛中,只读过两年私塾的吴咏湘,写作了红色回忆录《湘鄂赣人》和长篇回忆文章《战斗在湘鄂赣的红十六军》。在这些文字里,提到的不是吴咏湘自己,而是老班长的壮烈牺牲、陪伴他养伤的小卫生员修水、掩护过自己的老区大娘、为革命早年牺牲的哥哥吴梅生,以及很多普通湘鄂赣红军战士的故事。其中那篇《忆修水》1963年被选入文学家周立波先生主编的《优秀散文选》,很多人不曾想到这些朴素、清丽的文字出自一位铁血将军之手。

在这些饱含深情的记载里,有吴咏湘难以割舍的战友情义。吴咏湘不愿让无数红军战友抛洒热血的历史功勋湮灭,他把传扬和捍卫他们的荣誉看成自己这个后死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最后战斗 用颤抖的手写下内心遗愿

1966年,吴咏湘带病出席了南京军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并在大会上做重点发言。1967年起,病情逐渐恶化的吴咏湘只能长期住在上海华东医院,再也没回过家。

病重期间,吴咏湘用颤抖的手写下了他的遗愿:

3600元存款作为此生的最后一次党费,上缴党组织!遗体奉献给祖国的医学事业!

1970年3月16日,吴咏湘打完了毕生的最后一仗。他告别了患难与共的战友、部下,告别了眷恋的妻子儿女,踏上新的征程。

在诀别的时刻,吴咏湘的六个儿女中有五个当兵在外,没能及时赶回,他们为此感到永久的懊悔,但他们也知道,这是父亲愿意看到并会为之骄傲的。


家庭关系



 

妻子朱虹,1940年春,朱虹由新四军军部派到常熟何项区、梅南区等地从事民运工作。吴咏湘带兵作战,朱虹从组织群 、宣传群众的工作。 1942年,两人在北撤高(邮)宝(应) 地区后相识、结婚。

子女共有四儿两女。小女儿吴南萍,1955年生。小儿子吴中秋。兄妹6人追随父母的脚步,均已从戎,在不同岗位上诠释和传承红色革命精神。


亲友回忆


吴南萍:爸爸是在1955年从朝鲜战场回国授衔时查出癌症的,从此,他就从枪林弹雨的第一个战场不得不转入了没有硝烟的第二个战场,这个战场没有战友,只有他自己孤军奋战。医生拔掉了爸爸的几颗门牙作为进食的通道。食物必须打烂成泥,搅拌成糊,还要以极大的意志用力吞下!吃,这件正常人极大的乐事,对于父亲,却成了艰难的战斗。每咽一口,都是一场拼杀!但是我英勇悲壮的爸爸,却总是乐观地说:“每吃一顿饭就等于打了一场胜仗!”

父亲知道自己的生命是有限的,他总说,虽然自己不能直接为党工作了,但为党培养好下一代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父亲还说,你们跟我不是简单的父子父女关系,而是革命前辈和革命下一代的关系。其中,‘娇骄二气’‘不谦虚谨慎’‘不艰苦朴素’等等都是批评我的主要内容,直到现在,想起父亲当年的严肃表情和谆谆教导,我还会肃然起敬,不禁对自己的言行和生活顿生反思。

一次,全家正准备出门,我在车里和司机叔叔聊天,一个附近居民的孩子用手在车身上划着道道玩,幼小的我喊道:“你不要划我家的车!”这句话正好被父亲听到,他严厉地批评道:“你爸爸也是农民的儿子,也是穷人出身,如果我不出来革命,你现在在哪里都不知道!你怎么可以看不起工农子弟?这汽车也不是你家的,是公家的啊!”爸爸的批评让我面红耳赤,连司机叔叔也被爸爸严格教育子女的行为深深感动。 

吴中秋:父亲从红军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直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一生先后身负12次重伤。在我记忆中的父亲手都弯不了,从来都没有给我们穿过衣服。但每次革命需要他,他都是第一个报名的。

三江镇八景村村民吴景明:1952年,吴咏湘阔别家乡22载后回到了八景村。听到他回来是件喜事,我那时还是个小孩,八九岁,学校就组织敲锣打鼓去下接。桥夫要抬(吴咏湘),他不要抬,他自己下来走路。他在我们的心目中是英雄。现在挖掘红色基因,弘扬社会正能量,我们需要把他们这些事迹整理下来,我们的下一代要受到他们的影响和教育,我们的子子孙孙都要传递下来,让那种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影响我们。 


社会评价


《新湖南》:在吴咏湘人生的第一个战场,他参加过创建和保卫湘鄂赣苏区的战斗,参加过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驰骋于大江南北的抗日战场,又在皖南事变、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中浴血奋战。解放后,征鞍未解,他率部入朝,保家卫国。在第一个战场上,吴咏湘六度身负重伤,左手致残,背上留下了永久的弹片。在吴咏湘人生的第二个战场,他在孤独和坚强中与病魔奋战了十五年,虽然最终离开了他热爱的祖国和家人,但直到最后,都保持着军人的忠诚、尊严和对死亡的蔑视,向后来人展示了一个革命者和一个真正共产党人的特殊本色。

一生战斗,战斗一生,这八个简单却含义非凡的字眼正是吴咏湘将军一生的写照。

戴克林:他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也是“苦”的一生。红军时期在湘鄂赣边区,苦;抗日战争时期,苦;解放战争时期,苦;抗美援朝,苦;在和平环境时期,生活安定了,得了病,也是苦...... 


0101602600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