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荆璞(1908-2000),曾用名李荆朴,别名平南洋。黑龙江宁安人。1932年10月参加革命,193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吉东工农反日义勇队队长、绥宁抗日同盟军师长、东北抗日联军师长、八路军骑兵支队团政治部主任、绥蒙军区武委会主任等职。抗日战争胜利后,历任牡丹江省军区司令员兼临时省委书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牡丹江市政府第一任市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热河军区司令员、沈阳军区第一文化学校校长,国防部第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2000年在北京逝世。
人物生平
李荆璞,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1955)。曾用名李荆朴,别名平南洋。
1908年1月19日生于黑龙江宁安县一个农民家庭。少年时就给地主打活。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在本县组织农民起义,组建反日自卫队,任队长。1932年在中共组织领导下自卫队改编为平南洋游击纵队,任纵队长。率部在本县东南山地区进行抗日游击战争。
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吉东工农反日义勇队队长、绥(芬河)宁(安)抗日同盟军师长、东北反日联合军第1师师长、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1师师长。率部在林口、勃利、依兰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37年赴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39年回国后,到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任八路军第120师骑兵支队3团政治处主任。1945年8月任绥蒙军区武装委员会主任。
抗日战争胜利后,随部队赴东北,任牡丹江军分区(后为军区)司令员兼中共牡丹江临时省委书记,成为中共领导下的牡丹江市人民政府第一任市长。组建了万余人的武装部队,率部歼灭近万人的地方反动武装和土匪,活捉了国民党军滨绥图佳少将保安司令,为支援东北解放战争做出了贡献。1947年起任合江军区副司令员兼佳木斯市卫戌司令员。
新中国成立后,任热河省军事部部长、热河军区(后为省军区)司令员、沈阳军区第一文化学校校长。1962年调任国防部第七科学研究院(后改为第6机械工业部七院)副院长,协助院长刘华清进行该院组建工作。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55年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
2000年11月3日在北京逝世。撰写了近60万字革命回忆录,并写有自传体小说《长白雄风》。
建立吉林反日工农义务队
1933年初,李荆璞因不满救国军东撤,在中国共产党党员于洪仁的协助下,宣布脱离救国军,继续留在宁安抗日,报号“平南洋”。他联合“占中华”“四季好”“仁义侠”等抗日武装,组成了一支约200人的联合抗武装,活跃在宁安地区,不断截击日伪军,给予日伪以沉重打击。1933年5月,李荆璞在于洪仁等人的介绍下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在队伍内建立了党支部,于洪仁任书记。此后,中共党员王光宇、黄佐清、陶净非、陈翰章等陆续来队工作,对队伍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提高官兵的政治觉悟,部队的战斗力及纪律性得到很提升。党支部成立之后,“平南洋”正式改编为吉林反日工农义务队,李荆璞担任大队长,于洪仁任副大队兼党支部书记,开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反满日活动。7月,吉林反日工农义务队利用青纱帐,在唐头沟里建立了抗日根据地,附近的绿林队纷纷来投,队伍很快扩大至500余人,影响不断壮大。
剿除牡丹江匪患
1946年初,李荆璞司令员指挥军区十四团和二支队二团部分兵力,对盘踞在牡丹江北部的国民党东北先遣军第十一师二十四别动队长丁德山和国民党15集团军105团的高永安、李开江、张德振所部匪股进行清剿。1946年3月上旬一举打垮了丁德山匪队,在杏树底,杨子荣深入敌阵,降俘匪徒400多人。到3月底,高永安外逃,李开江、张德振所部残匪400人投降,海林以北牡佳铁路开通。1946年7月19日,在宁安、林口活动的“九彪”残匪400余人被粉碎。至此,牡丹江北部大股土匪基本消灭。
李荆璞创作了近60万字的革命回忆录,如独自撰写的《在东北抗联第五军斗争生活的回忆》《黑龙江畔剿匪的回忆》《在抗联第五军斗争生活的回忆》等文章,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国共产党历史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此外,李荆璞还写有自传体小说《长白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