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开国少将

王才贵_副本.png


        王才贵(1907年7月—1978年5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河南省新县人。1928年春投身革命,参加了光山县游击队。1930年春参加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参加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78年5月5日在郑州逝世,享年71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07年7月,王才贵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幼时读过两年私塾,后因家庭贫困而辍学。

土地革命时期

土地革命时期,任红十一军手枪队队员,并参加了鄂豫皖第一,二次反“围剿”斗争。

1931年11月7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红安七里坪成立,下辖第四军和红二十五军,王才贵被编入红二十五军七十三师手枪团,参加了第三,四次反“围剿”。

1932年秋,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失利,红四方面军主力撤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王才贵随主力红军西进川陕地区,于1932年12月抵近汉水。

1933年7月,王才贵所在的七十三师扩编为第三十一军,军长王树声,政治委员张广才,王才贵任九十一师二七一团连政治指导员。宣达战役于广元,昭化以东地区阻击了敌人的“六路围攻”,歼敌近千人。王才贵在战斗中有勇有谋,战绩辉煌,很快从营政治指导员,副团长升为团长。

1934年,王才贵在任二七一团团长期间,带领全团战士于仪陇城南五里墩,以夜袭手段向敌第三路的4个团发起反击,并组织赤卫军和群众在两翼佯攻助战。激战一昼夜,迫敌溃退,红军猛追20余里,先后毙伤敌团长以下400余人,俘敌100余人,缴枪200余枝。他在7月的万源保卫战中,率二七一团从平溪坝以北暗渡小通江河,直摸到敌人后方牛角岭,一举将当地敌军团部消灭。由于该团作战勇敢,1934年11月方面军总部召开的毛浴镇会议,表彰反“六路围攻”功绩突出的部队,二七一团受到大会通报表扬。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后,部队改编,王才贵任八路军一二九师随营学校副校长。

1939年9月,调任三八六旅七七二团团长。不久,七七二团在打击正太铁路西犯日军时,设下埋伏,一举击毙日军300余人,缴获骡马300余匹及大批军用物资。1939年,一二九师在冀豫边抗日根据地进行反'扫荡"作战,王才贵率七七二团将敌一零九师一零七联队一部在榆社以西的云簇镇歼灭,立下了战功。之后,他升任师直政治部主任。

1940年,参加了榆辽战役和冀鲁豫边区的反“扫荡”斗争。

1944年,王才贵受师长刘伯承之命,任一二九师轮训大队长,对全师官兵进行了系统轮训。1944年底,王才贵调任豫西抗日义勇军副司令员,在王树声率领下开展游击战争,创建豫西抗日根据地。经过半年的斗争,豫西抗日根据地已拥有了3个专区,20个县300万人,部队也发展到了1万多人,胜利完成了中央赋予的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的任务。

解放战争时期

王才贵任江汉军区独立第一旅旅长,新四军第五师干部旅第二团团长。

1946年6月,中原部队奉命突围,离开中原解放区,西进陕南后,王才贵任陕南元台山游击司令部司令员。他奉命在该地区收拢失散干部战士1000余人。在极端险恶的环境中,坚持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不久,率部到丹江与当地的游击队汇合。之后,奉命赴川陕边区组建成一支游击支队,任支队长兼政治委员。

1947年6月,王才贵率部渡过黄河,到达太岳,1947年8月任冀鲁豫军区第五(鲁西南)军分区司令员,参加了运城战役、白毛战役、东平州战役和陇海路阻击战的组织指挥工作。

建国之后

王才贵历任山西省军区汾阳军分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军高射炮兵第一○八师师长,北京军区炮兵副司令员,河南省军区副司令员。他在任河南省军区副司令员期间,中国正在修建焦作至枝城铁路,河南省委任命他为副总指挥,带领部队官兵参与焦枝铁路河南段的建设。王才贵亲临铁路工程第一线,率领官兵日夜奋战,克服种种困难,按期完成了焦枝铁路的建设任务。

1978年5月5日,在郑州逝世,终年71岁。


所获荣誉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0101602600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