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龙江最美退役军人”韩春光——
“工作了三十二年,还跟刚来时一样”
■刘婧斯 刘 浩 李 涵
清晨,天蒙蒙亮,哈尔滨电气集团阀门有限公司装配工韩春光已在成排的钢铁阀门间忙碌着。前一天夜里,他刚完成一种阀门的水压试验。为了不影响第二天的工作进度,韩春光当晚留宿宿舍,“这一批阀门赶着发货,一天也不能耽误。”
老车间主任王砚军说:“韩春光工作了32年,还跟刚来时一样,能吃苦,肯钻研,负责任。”
1985年,韩春光参军入伍。新训中,他苦练本领,军事、政治素质样样冒尖。下连时,连长看中他勤奋上进,将他分配到被官兵们称为“技术工种”的有线通信班。
“巡线任务路途遥远,在野外靠着土包睡一宿是常事儿。”韩春光回忆,在有线通信班5年的摔打磨炼,让他总能保持积极乐观心态,遇事不怕苦、不畏难。
1990年,韩春光退役后,进入哈尔滨电气集团阀门有限公司,成为一名机械加工工人。“刚进厂时,看图纸就像看‘天书’。我像当兵时保养枪械一样,把车床擦得锃亮……”认真踏实的韩春光,后来终于获得实操机会。
一次,韩春光磨削钻头,因为没有掌握好力度打碎砂轮,碎片飞溅,险些造成安全事故。师傅让他停工反思,沮丧的韩春光给老连长打电话“求安慰”。老连长一语点醒他:“你拿出当年巡线排查的劲儿,还能学不会技术?”
重回岗位后,韩春光白天主动求教,晚上自主“充电”,跟着师傅边学边干。原本半年的学徒期,他仅用3个月提前出师,开始独立加工零件。
1年后,韩春光“转战”工作条件更艰苦、危险性更高的阀门焊接车间。他忍受着刺眼的电弧光坚持工作,在焊工岗位一干就是13年,脖子和胳膊上至今可见焊渣烫伤留下的疤痕。
2004年,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韩春光被选拔到阀门装配岗位。一种民用电动闸阀体量较大,装配起来耗时费力,工友们都不愿意干。韩春光主动承担起这种闸阀的装配工作,不断提升装配技艺,一干又是8年。
超超临界发电技术在保障我国能源电力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项技术国产化进程中,超超临界火电机组阀门的装配工艺一直是制约技术突破的瓶颈。韩春光和团队成员反复钻研,尝试“拧开”被国外技术垄断的“阀门”。
160多个零件,没有装配图纸,韩春光带领团队“兵分三路”摸索一种超超临界火电机组阀门组装方法。从下往上装,从内部向外部搭建,或者先组装关键部位再逐个连接……在装了拆、拆了装的反复试验中,阀门终于组装成功。没想到的是,最终的“蒸汽检测试验”阶段,阀门出现漏气现象。
实现技术突破只差“临门一脚”,韩春光和团队成员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2个多小时的试验录像,他们像“破案”一样逐帧查看,终于发现是一段管道内部蒸汽没排净产生漏气。更换管道后,问题成功解决。
历时3年,历经上千次试验,韩春光团队保障了25个品种超超临界火电机组阀门顺利通过国产化鉴定,样机性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国产超超临界火电机组阀门投入使用后,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
“人会老,但科技创新不会止步。我会退休,但这份事业总得有人干下去。”今年55岁的韩春光有两个愿望:一是多干几年,继续为企业技术创新出力;二是多培养几个徒弟,将自己的本领传承下去。
赵越是韩春光的第一个徒弟。他说,上门拜师那天,师傅的第一句话是“你的工服扣子扣错了”。
“工服就是‘战斗服’,扣子都系不好说明还没想清楚为什么干这一行,更别提‘打胜仗’了。”韩春光像带兵一样带徒弟,定期检查学习笔记,下班前必须整理好各类工具……在韩春光督导下,赵越逐渐适应工作节奏。他跟着韩春光起早贪黑装阀门、做试验,一次次取得技术突破。
“每攻克一个难题,我们的能源电力安全就多一分保障。我也想和师傅一样,为国家多作点贡献。”赵越满怀憧憬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