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军视人物

 周恩来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许多场合讲话都强调“谈点个人意见”,或“跟大家商量”,注重互动交流。他的这种商量征询的说话方式,既彰显了其平易近人、谦虚谨慎的高尚品质,也取得了一言重于九鼎之宝的效果。

  周恩来是我们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他不仅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超凡的领导智慧,还具有出色的语言表达才能。我们从他留存的著作、记录他的影像和怀念他的文章中,至今仍能够领略到他讲话时的风采,感受到他语言表达的魅力。本文撷取了周恩来语言表达的几个故事,相信会对领导者提高讲话能力和水平大有帮助。

  “不能叫指示,这是跟大家商量嘛”

  周恩来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许多场合讲话都强调“谈点个人意见”,或“跟大家商量”,注重互动交流。他的这种商量征询的说话方式,既彰显了其平易近人、谦虚谨慎的高尚品质,也取得了一言重于九鼎之宝的效果。

  1958年,我国掀起了兴修水利的高潮。9月开工的北京密云水库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水库,周恩来非常关注它的建设,在百忙中多次亲临工地视察。

  密云水库工程任务艰巨,仅建筑拦洪坝就调动了河北、北京两地的20多万名民工,奋战了10个月,挖、运、填土石方和混凝土达2000多万立方米。

  1959年9月,拦洪坝修筑成功之后,日理万机的周恩来再次来到密云水库工地。他首先视察了工地现场,然后把各民工支队负责人召集到一起,开门见山地说:“我这次来,是和大家商量事情的。现在水库能拦洪了,我们还要把农业搞上去,因此要撤一部分人回去。大家发表意见吧。”周恩来望着大家,见没有人开口,就说:“既然你们不发言,我就先说说我的想法。”他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一个有序减少民工的主张:让不受益县的民工先回去,受益县的民工后回去;河北的先回去,北京的后回去,密云县的民工最后回去。周恩来说完,就询问大家:“这么做是否合理?”总理的话说到了大家的心里,众人齐声回答:“合理!”周恩来随即又问:“大家是不是要跟县委商量一下,和家里打个招呼?”众人纷纷说:“不用了,照总理的指示办就是了。”周恩来听了这话连忙说:“不能叫指示,这是跟大家商量嘛。”最后,他还提出了一个温暖人心的建议:民工已经来了一年,让准备留下的民工先回去休息10天,要撤走的民工再坚持一下,等休假的人回来再走。众人见总理考虑得这样细致周到,异口同声地说“好”。

  古人云:“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此“舌”,不应只是能言善辩,还应当会言善说,即以尊重对方的态度、商量征询的口吻,耐心平和地说出自己周密成熟的意见和建议,以达到让人们充分理解和由衷接受的目的。这种语言表达,虽然不强势,但是却有无形的力量,能够打动人心、引起共鸣。

  “我个人的意见,只提供你们作参考”

  周恩来是讲政治、讲纪律的典范,时时处处都为全党同志作出了表率。在长期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岁月里,他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对象,发表过许许多多的讲话,并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决不以集体讨论和中央决议代替个人意见。所以,周恩来无论在什么场合讲话都定位准确,恰如其分。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创建于1952年6月。周恩来非常关心北京人艺的成长,经常忙中偷闲,前往剧院观看演出,开诚布公地发表自己的观感。

  1963年10月15日,周恩来观看了北京人艺演出的话剧《年青的一代》。这是一部表现当代青年爱情、友谊和走什么样人生道路的作品。演出结束后,周恩来走上舞台,向全体演职员畅谈自己的观后感。他肯定了演出很精彩,同时也提出了批评意见。例如,某个女演员的裤子过于短了,不大好看,等等。周恩来早年曾出演过话剧,后来仍一直喜爱文艺,对艺术很精通。

  听了周恩来的意见,该剧导演立刻表示:“我们一定按照总理的指示,从明天演出起就进行修改。请总理放心!”大家热烈鼓掌,十分赞成导演的表态。谁知周恩来摆摆手,制止了大家的鼓掌。他郑重地说:“今天我谈的并不一定对。我看,艺术作品的好坏要由群众来回答,而不是由一两个领导回答。今天谈的话如果是经过集体讨论的中央决定,我会告诉你们,那是一定要执行的。至于我个人的意见,只能作为一个普通观众的观后感提供你们作参考。”他说到这里,又笑着强调了一句,“尽管我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观众,但毕竟也是个个人嘛。”大家听了总理的话,敬佩极了。

  领导者讲话,有时在正式场合,事先经过了集体讨论,代表一级组织;有时在非正式场合,属于临场发挥,只是个人看法。场合不同,角色就不同,语言表达方式也应当不同。因此,领导者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在什么场合讲什么身份的话,切不可处处把自己当“领导”,因有感而发作“指示”。

  “你不是滑头,你太感情了一点”

  周恩来在语言表达上还有一个特点,善于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称呼。如,他称黄炎培为“黄任公”、称齐白石为“齐老先生”、称炊事员为“某师傅”,等等。对同一对象,有时候也采用不同的称呼。如,新中国成立前,周恩来尊称宋庆龄为“孙夫人”;她成为国家领导人后,称其为“宋副主席”;向她通报党内重要情况时,则称其为“庆龄同志”。周恩来以此来表达自己亲切、热情或者严肃的情感。

  周恩来与郭沫若相识在1926年3月。两个人从此结成了深厚的情谊——既是志同道合的战友,又是亲密无间的朋友。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周恩来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政治部第三厅负责宣传工作,周恩来推选善于鼓动宣传的郭沫若担任厅长。郭沫若虽然敬重周恩来,但是却不愿担任这一职务,认为在国民党领导下工作是耻辱之事。周恩来耐心地说服郭沫若:“我们拿着第三厅这个招牌,就可以用政府的名义组织团体到前线去,也可以到后方的城市、乡村去,公开地、合法地、名正言顺地进行宣传。”郭沫若答应“考虑考虑”。但是在老朋友的宴席上,郭沫若喝醉了,大骂了一通“政客”,包括他自己。为此,周恩来给郭沫若写了一封不寻常的信:“沫若同志:你不是滑头,你太感情了一点。廿七·一·卅一 周恩来”。

  之前,周恩来给郭沫若写信,都是亲切地称“沫若”、“沫若兄”,落款自称“弟豪”(注:周恩来,曾用名伍豪)、“弟恩来”。这封信只有一句话,开头则称“同志”,落款写全名,表明了周恩来严肃的态度,并温和地批评他不要任性,要用革命的理智控制自己的感情。郭沫若阅信深思后,决定接受周恩来的建议,就任第三厅厅长。

  称呼是人际关系中传情达意不可缺少的手段。领导者对不同的对象讲话时,要注意其身份、职业、年龄以及场合等差异,恰当地使用称呼,该亲切的时候就亲切,该严肃的时候就严肃。这样,可以有效地拉近与对方的距离,还能够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思想。

  “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周恩来思想深邃、视野开阔、知识渊博,又有极高的语言天赋,这使他在语言表达上得心应手、挥洒自如,出口成章、妙语连珠。一句原本很平淡的话,经过周恩来睿智的再造,就如同画龙点睛一般,立时会产生与众不同的神奇效果。

  1954年4月,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日内瓦会议。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在重大国际舞台上亮相,受到各国关注。

  会议期间,周恩来要工作人员举行电影招待会,放映国庆纪录片,让外国记者了解新中国的变化。纪录片放映后,周恩来听取汇报:外国记者普遍反应热烈,但是有一个美国记者说,中国阅兵在搞军国主义。周恩来对工作人员说,再给他们放映一部《梁祝哀史》。

  《梁祝哀史》是根据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拍摄的彩色戏曲片。为了让外国记者看懂,工作人员准备将剧情介绍和主要唱段译成十五六页的外文说明书,剧名译成《梁与祝的悲剧》。

  周恩来听取了工作人员放映新片的汇报后说,十几页的说明书,是不会有人看的。他当即出了一个主意,只在请柬上写一句话:“请你欣赏一部彩色歌剧电影——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放映前用英语作3分钟的说明,概括地介绍一下剧情,用词要有点诗意,带点悲剧气氛,把观众的思路引入电影。这样试试,我保证不会失败。

  影片放映那天,大厅内座无虚席。感人的故事、优美的唱腔,250多名外国记者看得如醉如痴。影片结束后,放映厅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外国记者纷纷赞叹,这部影片太美了,比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更感人。

  语言表达是一门基本功。领导者若想讲话生动形象,引人入胜,就要不断提升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勤学习,常读书,多补充和储备各种知识。同时,要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注重语言的创新,力求用简洁、鲜活、新颖的词语,拨动人们的心弦。

0101602600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