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毛泽东与王稼祥在延安。
“毛泽东主义”的提出
1942年“整风”以后,关于“毛泽东思想”的提法就出现了。开始,宣传者还是沿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提法,说的是“毛泽东主义”。如1942年7月1日,当时担任晋察冀日报社社长兼总编的邓拓,在该报便以醒目的标题刊登他写的社论《纪念七一,全党学习掌握毛泽东主义》。如果是延安的报社,发表这样的文章,尤其是以“社论”形式推出,不会不送给毛泽东审阅,可远在另一个边区,大概事前是没有给毛泽东看过,发了也就发了。
“毛泽东思想”的确定
中央有关部门,如中宣部,在1943年初比较郑重地提出要宣传毛泽东思想。毛泽东不得不重视起来。1943年4月,他在给中宣部副部长何凯丰的信里特别申明:“我的思想(马列)自觉没有成熟,还是学习的时候,不是鼓吹时候;要鼓吹只宜以某些片段去鼓吹(例如整风文件中的几件),不宜当做体系去鼓吹,因我的体系还没有成熟。”
可当时,毛泽东的个人表态是一回事,党内的期望和政治上的需要又是一回事。因为中国共产党确实希望并到了有必要打出自己的思想理论旗帜的时候了。这年7月8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王稼祥的长文《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的解放道路》,明确提出“毛泽东思想”的概念,说:“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布尔什维克主义,中国的共产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运动实际经验相结合的结果”。
发表前,王稼祥把文章送给毛泽东审阅。一天傍晚,毛泽东专门来找王稼祥,谈他读后的意见。开始,他不同意提“毛泽东思想”,由于王稼祥反复陈说理由坚持,他同意了。
但是,他还是坚持,不能提“毛泽东主义”。他说:我是马克思、列宁的学生,怎么可以跟他们并列,马克思有马克思主义,列宁有列宁主义,我不能提“毛泽东主义”。我没有“主义”,我的“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你们一定要提,还是你提的“毛泽东思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嘛,不能随便地提“主义”,不过,我仍然认为,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我还没有成熟。这不是谦虚,事实如此。
“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在此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产生巨大影响的政治和理论概念,就这样确定下来了。
从毛泽东思想到“毛泽东同志的著作”
新中国成立初,各个领域都在制定一些指导性的文件法规,在其大原则处,免不了要提到整个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此外,一些专门的文稿信函中也是如此。对此,毛泽东曾反复表态。
1952年9月24日,人民日报社社长邓拓把该报准备发表的国庆社论的提纲草稿送给毛泽东审阅。毛泽东把草稿里“这证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无敌力量”一句中的“毛泽东思想”几个字删去。随后,还在草稿上给邓拓写了一个批示:“不要将‘毛泽东思想’这一名词与马列主义并提,并在宣传上尽可能不用这个名词。”
1953年4月初,政务院副总理兼法律委员会主任董必武,就成立中国政治法律学会的有关情况,写了封信给彭真。毛泽东看到了这封信,特别对彭真批示:“凡有‘毛泽东思想’字样的地方,均应将这些字删去。”
1954年12月,中央宣传部专门发出一个怎样解释毛泽东思想的通知稿。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关于‘毛泽东思想’应如何解释的问题,今后可用口头答复如下:党章已明确指出:‘毛泽东思想’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它的内容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同一的。毛泽东同志曾指示今后不要再用‘毛泽东思想’这个提法,以免引起重大误解。我们认为今后党内同志写文章作报告,应照毛泽东同志的指示办理。”
这个通知稿报送毛泽东审定的时候,他又特别加写了一句话,说:“在写文章作讲演遇到需要提到毛泽东同志的时候,可用‘毛泽东同志的著作’等字样。”
这样,从延安整风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对待党内宣传他的思想,便经历了这样3个转变:“毛泽东主义”——“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同志的著作”。
(摘编自《湘潮》2016年第6期 陈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