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成长成才孵化器
——海军航空大学依托教学工作坊提升文职人员能力素质纪实
■赵楠 张新洋 解放军报记者 赛宗宝
教学工作坊内,文职人员围绕课程改革进行交流。董振明摄
初春时节,海军航空大学学术报告厅内气氛热烈,加入教学工作坊的教员们整齐就座。讲台上,文职人员陈黎明动情讲述自己深入部队一线参与实战化训练、操作武器装备的经历。大家聚精会神听讲,精彩之处掌声阵阵。
“教学工作坊吸纳了很多教学骨干,通过以老带新、以新促新,助力文职人员提高教学素质。”教学工作坊负责人、文职人员陈青华告诉记者,随着文职人员队伍日益壮大,经上级批准,他们组织成立了教学工作坊,旨在搭建教育教学理念学习与实践、教学方法策略研究与反思、教学经验分享与交流的平台,为文职人员充电赋能。
从“一团火”到“满天星”
群策群力助推能力提升
入职仅2年,文职人员王斐就在海军院校政治教员岗位练兵比武竞赛中拿下了初职组第一名,她讲授的课也被评为精品示范课。王斐坦言,这得益于在教学工作坊的淬火加钢。
王斐刚入职时,虽授课内容有深度,但授课形式缺少创新。加入教学工作坊后,她授课思路更加清晰,学会灵活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工作,颇受学员欢迎。
为推进新入职文职人员教学能力快速适应部队,教学工作坊着眼文职人员教学特长和研究方向,围绕教学规划、教学目标等,开展系列特色教学活动。比如,陈青华和教学骨干探索了“年度有主题、月度有计划、活动有例会”常态化运行机制,定期组织“头脑风暴”式经验交流和“私人订制”式帮促指导,并对文职人员的教学能力情况进行复盘总结。
走进教学工作坊,清一色的“孔雀蓝”正围绕课程改革进行交流,教战研战氛围浓厚。记者不禁感慨:文职人员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他们从这里走向各自战位,会成为大学一道亮丽的风景。
从“云授课”到“体系化”
不断跨越锻造人才方阵
时光回到教学工作坊筹建之初。在强军网搭建系统、上传海量名师教学视频和课件、开设课程思政线上培训、组织线上教学评比……虽然教学工作坊线上点击量很大,但陈青华仍不太托底。
一次听课,陈青华发现有的文职人员在授课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时,虽前期通过教学工作坊进行了系统学习,但由于缺乏实践检验,对部分知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这样的线上培训达不到培养预期。”陈青华说。
为解决这一问题,陈青华多次组织开展问卷调查,了解相关情况。“培养能力仅有理论不够,还得有实打实的技能和看得见的效果。”逐一翻阅调查问卷后,她有了想法。
随后,陈青华带领教学骨干采用“任务下达、专题培训、比武检验”的模式,积极开展线下活动——专家教授开展专题讲座,传授教学经验;骨干教员示范授课,讲解教学方法;年轻教员参加比武,打牢教学基本功。
新入职文职人员杨诗寓说,第一次试讲时,看着学员们紧锁的眉头,她一度信心不足。加入教学工作坊充电后,通过专家教授面对面传授经验、手把手帮带指导,她边学习边积累,很快成长为一名合格教员。
如今,教学工作坊完成了从“云授课”到专业化、体系化人才培养的跨越,发挥了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正成为文职人员成长成才的孵化器。
从“讲武堂”到“海战场”
向战思维浸润课堂教学
文职人员赵遇春在教学工作坊内颇受欢迎。担任教员前,他在某驻岛部队服役,基层经验丰富。大家感到,他的授课战味浓郁,常能调动学员积极性。
一堂原理课上,赵遇春讲述了同一装备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作战效能出现差异的实例,学员们听得格外专注。“把真实案例引入课堂,既加深了理解记忆,又能贴近实战。”一名学员说。
然而,教学工作坊内,像赵遇春这样有一线部队任职经历的教员仅是少数,有的教员没有深入接触过基层、缺乏教学经验,不同程度存在授课时照本宣科的现象。特别是有的教员缺乏飞行、组训经历,讲的内容“不解渴”。
“教学工作坊该发挥什么作用?如何提升教学‘含战量’?”除了派出百余名文职人员深入一线部队实地调研,细致了解研究战法运用、武器性能、作战原则等,陈青华还带领教学骨干组织创新课程研讨,将部队动态融入课程设计,探索出紧贴学员实际需求的教学方案——专家教授引领课程深度,加强理论指导;骨干教员引领教学能力,完成教案修改与施教指导;部队代表推动理论紧密结合实际,为教学内容查漏补缺。教学工作坊骨干成员按照专家教授、骨干教员、部队代表的结构组成评价团队,为每份教学方案进行评议,提出意见,给出教学更优解。
“从‘讲武堂’到‘海战场’,教学工作坊紧贴战训任务,更好助推‘孔雀蓝’与备战打仗对表、用备战打仗检验。”陈青华说。
翻开该大学近几年的文职人员成绩单,一组组数据格外亮眼:全部由文职人员组成的某教研室连续多年获评“四铁”先进单位,100余名文职人员在各级教学比武竞赛中获得多项荣誉表彰,数十名文职人员成为科研项目负责人……文职人员正以为战育人的责任担当,锚定目标勇毅前行。